海南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汇总.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2.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海南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汇总.pdf

海南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汇总.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海南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汇总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转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画以“目视”,中国画以“神遇”。西方学者说,西方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这是很有道理的。“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当然,西方画用“目视”,不是完全没有“神遇”,只是基本上靠“目视”;中国画也必须先“目视”,但主要是“神遇”。西方人认为玫瑰花最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所以,送情人的花最多是玫瑰花,因为目视之很美。中国文人认为石头最美。宋朝的文人米芾见到石头就下拜。石头怎么美呢?因为石头独立自由,不倚不靠,冷热不改其容。《周易》反复说“介于石”,即耿介正直如石之状。石头的这种高尚品德正是人所需要的。所以美与不美,西方人以“目视”,中国人以“神遇”。中国人称“目视”的“目”是“陋目”。因为目只能看到物象的表面,至于物象的内涵,物象所联系的哲学含义及人格修养,目视无能为力的,只有靠心神去“遇”,即神遇。西方画因以“目视”,所以色彩要丰富,要符合科学,而且必须在丰富中见统一。中国画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反对色彩太多。道家认为“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画用墨,要在统一中见丰富,虽然是一笔墨色,但却变化多端,内涵丰富,然而其内在的变化只有学养很深的人才能感受到。而西洋画的色彩,凡人皆可目视而见。所以,西方画讲究形式美、色彩美、视觉冲击力,形式、色彩、视觉都是“目视”所得。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们的油画,细腻而真切,也是为了悦目。中国画讲究“切实之美”,反对表面上的“好看”。《茶疏》说“不务妩媚,而朴雅坚致”,即不求形式上的好看,而要朴实、高雅、坚致。清朝沈宗骞在他的《芥舟学画编》中说: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华美之观”即形式美,是不必过求的,“切实之体”是内在美。西方人注重的是“视觉冲击力”。所谓“视觉冲击力”,就是画面上的笔触出奇,形象险怪突出、灿烂峥嵘,给人十分特殊的印象和力量。而中国画家认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犹如一个不成熟的青年,横冲直撞,而成熟的长者却沉静而安详。中国画重线条,西方画重块面。中国画的线条必须借鉴书法,书法的用笔有无穷的学问。怎样下笔、运笔、收笔,一波三作。如何提、按、转、顿、挫等等,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而且,画家还必须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很深的中国古典学问知识,画的格调才能高。所以,中国画看上去很容易,但也最难画好。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专门的研究,那也是无法理解、无法心领神会的。传统西方画处处要实,虚处也要靠实笔来画,空白处也要用白色去画。而中国画,虚处要虚,实处要化实为虚,而且化实为虚最要功夫。这正如西医,血管、神经都实实在在地能看到,能透视出来,而中医的经络、气完全看不到,也透视不出。中医的虚病实病、火、寒也完全是虚的,是靠感觉而知。中国画的虚,还有格调的雅和俗,也完全靠感觉。这感觉中以知识的多少为高低,最后都在“神遇”之中。(摘编自陈传席《“目视”与“神遇”:中西绘画的区别》)材料二:写意,既是中国书画美学鲜明的标识,也是中华美学精神与审美理想的深刻内涵。中国美术的实践与成果,不只体现在自觉回归中国优秀艺术传统上,还体现在将外来艺术本土化的深耕中。“写意油画”“写意雕塑”是近年来美术界的热词。在吸纳外来艺术优长的过程中,“写意的油画”“写意的雕塑”成为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成果。的确,决定中国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不只是“以书入画”的“写意”表现方式,更在于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它们共同形塑了中国艺术的总体风貌。因而,不论什么样的外来艺术,都会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在民族审美的影响下发生转化。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播出的文化节目《遇鉴文明》,使这种跨文化探索引人注目。节目展开一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让观众在不同文明特色的对比中,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找准自己的精神坐标。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写意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