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docx
上传人:一吃****仕龙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docx

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一)、正确使用熟语。为了准确使用熟语,我们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熟语的来源,准确理解熟语的意义。熟语来源于四个方面,从神话、寓言中来,从历史故事中来,从诗文中来,从口头俗语中来,有着独特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现在的字面理解,轻易使用。2.了解熟语的结构,准确把握其含义。例如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其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式,如“披坚执锐”文过饰非”;承接式,如“先斩后奏”“见异思迁”;因果式,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主谓式,如“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式,如“顾全大局”蓬荜生辉”;动补式,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连动式,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兼语式,如“请君入瓮”“引狼人室”;偏正式,如“衣冠禽兽”后起之秀”等。善于分析熟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词义。如“文过饰非”是并列结构,“过”与“非”意思相同,可推知“文”与“饰”意义也应相同,当“掩饰”讲。当然,并列结构也有意思相反、相对的,如“言简意赅”中的“简”与“赅”。3.抓住熟语的关键词来理解。如“不刊之论”的“刊”字是“删除、修改”的意思,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了。又如“尾大不掉”的“掉”是“摆动”的意思,就不会误解为“尾巴大了就不会遗失”了。4.要弄清熟语的比喻义。望文生义往往产生错误理解。如“猫鼠同眠”,是表示“化敌为友”,还是表示“宽大为怀”?都不是,而是表示有管辖权的人包庇坏人,彼此勾结干坏事。又如“亡羊补牢”,并非真指羊跑了之后修羊圈,而是比喻出了差错之后,想办法去补救。5.辨明色彩。有些熟语明显地带有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运用时也要注意。下列熟语都是褒义的:颠扑不破、脍炙人口、洁身自好等;以下熟语是贬义词:抱残守缺、盛气凌人、色厉内荏等。“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都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仅一字之差,“无微不至”用于褒义,“无所不至”用于贬义。如“这些中小学生都在唐山大地震时丧失了父母,学校的老师们对待他们有如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种族主义者对于黑人采取十分反动的政策,压迫剥削直至贩卖屠杀,无所不至”。6.辨清易混熟语。区别易混熟语,可把“近义”的或“外形”相近的熟语相比较,体味分析它们的区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近义熟语,应从分析词素人手辨析熟语的意义和使用的正误。在分析词素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近义成语之间的微殊。如“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两个熟语都有没有时间应付的意思,但“应接不暇”重在“应接”,而“目不暇接”重在“目”。如在下面的两个句子中: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②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①句语境是“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是让你欣赏、用眼睛看的,但“各种”太多了,你眼睛看也看不过来,那么这句该用“目不暇接”,不是要你“应接”。②句的语境是“汽车奔驰,奇峰异岭扑面而来”,车太快,你对扑面而来的奇峰异岭如何应接得过来?等你“应接”这个,而车又驰过去了,哪里有暇应接别的峰岭?所以本句应选“应接不暇”。(二)、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贱,极具表现力,恰当地运用成语,会使自己的语言简洁而具有表现力。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却只能当一个词来用,由于它在用法上的这一特点.使得正确使用成语与正确使用实词在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大体相同,在高考考查时的热点问题也相同,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成语,完全可以参照正确使用实词部分。1.要把握成语的"语性"。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相当于名词的,与名词用法相同,比如"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名词的作用;而"风卷残云"比喻一股强大的势力(力量)将东西一扫而光或消灭干净,它相当于一个动词.在使用时就相当于一个动词,而不作名词用。再比如"风调雨顺"它用来指适宜农事的气候条件,或比喻有利的客观条件,相当于形容词,在使用时就相当于一个形容词。2.要以"古"论古,不要以"今"论古。成语中的多数出于古代典籍,自有它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义来推断它,如果理解错了.必然造成使用错误。比如有的同学一看到"求全责备"中的"责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批评指责"的意思;有的同学一看到"侧目而视,.,只想到"斜着眼睛看",而忘了是因为害怕而斜着眼睛看。3.要注意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