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总结(重点)超详细.pdf
上传人:书生****aa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总结(重点)超详细.pdf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总结(重点)超详细.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总结(重点)超详细选择题1、重庆梁滩河流域(甲图)养殖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成为该市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90年代中后期以来,流域水质恶化,很快变成了一条散发着恶臭的“黑河”。目前,该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乙图)得到大力推广。据此,完成(1)~(3)题。(1)梁滩河流域成为重庆市畜禽生产基地主导区位因素为()A.市场B.水源C.劳动力D.养殖技术(2)梁滩河成为“黑河”,说明()A.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B.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产生环境污染C.梁滩河流域90年代中期未达到社会持续发展目的D.梁滩河流域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较小(3)梁滩河流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有()1①完全杜绝废物排放②利于流域水土流失防治③增加就业机会④彻底解决流域内水污染问题⑤降低种植业成本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答案:ACD【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解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本题考查环境污染的知识,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了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越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使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聚集,其浓度达到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程度。发展沼气的优势即为发展沼气的条件和有利的影响。循环经济的特点需从题图中分别分析。【解答】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梁滩河流域成为重庆市畜禽生产基地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据材料可知,梁滩河流域为畜禽生产基地,故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故A错;2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不止产生环境垃圾,还会导致植被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故B错;梁滩河流域在90年代中期只是达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未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故C对;梁滩河流域成为黑河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质,故D错。发展沼气的优势:适合发展沼气:畜禽生产基地生物量大,有机废弃物多,原料丰富。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较高,沼气池利用效率高。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摸式的优点:物质循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好,有助于解决资源问题;废物充分利用,环境效益好,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好,有助于解决人口问题;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利用沼气作能源,减少了大气污染。②③⑤正确;完全杜绝废物排放是不可能的,①错误;彻底解决流域内水污染问题可能性不大,④错误。2、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上图中甲所在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2)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暴雪B.烈风C.酷寒D.冰原(3)一艘海轮航行到丙地时,晚霞照映船舷。此时北京可能()A.红日东照B.烈日当头C.太阳西挂D.满天星斗3答案:BCA【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可知,图中甲海域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大西洋。(根据图中经纬线也可做出判断)。(2)乙大陆位于极点附近,为南极洲大陆。该大陆纬度高,气候酷寒。暴雪、烈风、冰原均和纬度位置没有直接因果关系。(3)丙地位于105∘푊赤道上,该地晚霞映照船舷即该地日落时,该地地方时为18点,此时北京地方时大约为9点,可能红日东照。3、318国道1950年开始建设,1954年建成,起点为上海市,途经苏、浙、皖、鄂、渝、川、藏等省市区,全长5476千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读图318国道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有关318国道沿线不同路段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B.②高峡平湖、洞坑众多4C.③河道弯曲、湖泊棋布D.④山高谷深、冰川广布(2)有关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交通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桥隧路段比重大,维护成本低B.沿途气候多变,地质灾害多发C.为缩短路程,多为“之”字形D.全程海拔很高,相对高度不大(3)有关图中①④两地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正确的是()A.①发展风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B.④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缓解能源短缺C.①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D.④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重化工业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