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依赖.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克服心理依赖.doc

克服心理依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克服心理依赖,养成独立行为能力姓名:王成孝单位:洛阳市孟津县横水初中电子邮箱:mjhsyz@163.com电话:15037934318个案简介:某学生已经上初三了,可不会做饭,不会干家务,上学、放学都是父母接送。父母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他知道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差,也想独立,也曾抱怨父母对他帮助太多、干涉太多,可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一切依然如故,真不知道脱离家庭后自己该怎么办?个案分析:这位同学所面临的是一个心理依赖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尤其,青春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在形体上已是“大人”的中学生,在个性、社会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很强的独立感和自信心。这一特点使其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追求心理上的独立,要求有自己的天空、自己的世界,这种内在的需求是走向独立的开端,是中学生摆脱依赖的心理动力。心理依赖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原因是父母的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一切为了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代劳,必然导致孩子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在过分专制的家庭,父母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观念。二、自己的原因是缺乏自信,遇事祈求他人的帮助。假如,在生活上、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时时祈求他人的帮助,遇事总希望父母或老师为自己做出决定,会导致适应不良、能力萎缩、心理发育停滞等多种不良后果,直接影响自己的心理发展和成熟。具体措施: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这些不良情绪反应时间过长时,最终导致生理疾病。为了让中学生学习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多种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优化心理环境,坚持科学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等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的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心理教育原则:一、主体性即承认学生是自我心理发展的主体,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独立思考、自我调控、自我监督。二、平等性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一样,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用强制甚至恐吓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与训练,也不应使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同所有学生交往,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并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三、活动性指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所面对的一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来增加知识而得到的,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实现的。通过练习、表演、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四、协同性它是指心理和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心理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是以知识教学的需要而展开,心理教育与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不能因强调心理教育而架空知识教学本身,更不能把心理教育变成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五、成功性它是指教学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胜利的喜悦,并与学生分享这种快乐。为此,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需提出不同的知识要求;对学生的提问,要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完成;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肯定,即使不正确也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在取得学习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练习方法:第一步、请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事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的,有哪些事是自己作决定的,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第二步、分析上述行为,为每一项行为作出评判,看看你的自主意识到底占了多少。效果分析:将自主意识很强的事归纳在一起,你如果做了,则当做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做;对自主意识中等、没有按自己意愿做的事,提出改进的想法,并在以后的行为中逐步实施自己的想法;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可重点突破,分级行动,逐渐以点带面,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体会与启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也是多方面。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其次是不良性格与不良行为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为依赖、固执任性,行为问题的突出表现为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再次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绕着走,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除次之外,中学生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面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素质普遍下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这既是现实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