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pdf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年级数学上册《“进一法”、“去尾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例10(1)、(2)和39“做一做”。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2.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并再次认识循环小数;难点是“进一法”“去尾法”的实际应用。(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本节课重在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1、播放课件,出示例10。2、导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这节课我是从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21、课件出示例题(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会出现可以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继续争议下去,在辩论中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近似值的道理。我通过学生对两个实例的比较,在比较中揭示两种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体会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怎样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3(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1、课件出示39页“做一做”2、在练习中设计了考考你们的眼力,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个练习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六)深化练习,学会分析最后的课外延伸,设想是数学教学从生活入手,最后又回归生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当然,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再去创造,去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技能。(七)小结: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生讨论,师再总结。4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