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中期报告.docx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以魏晋隋唐为例的中期报告昭君,历史上的一个女性人物,被后人传颂其美貌和勇气,成为了古代诗歌和传说中的经典形象。她的故事被广泛传说和影响,魏晋隋唐时期的许多诗歌作品都表现出对昭君的情结和对她的赞美。本文将以魏晋隋唐为例,探讨古代诗歌中的昭君情结。一、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昭君形象逐渐丰满、成为文学经典形象的时期。当时的昭君形象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她被描述成一个不屈不挠以身殉国的英雄式形象;另一方面,她又被描述为一个美丽、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子形象。在《晋书·昭君传》中,记载了昭君被王昭君强迫成婚,并最终以身殉国的悲壮故事,引起当时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其中,《君臣相泣赋》中写道:“烟波洛浦,晃晃荡荡;阳气朝霞,缭绕策杖。万里艰难,踯躅长夜;凌云窒阻,谬陈寡廉。……昭君不欲为谷食之牝,不愿为犬马之畜。以君为孤,可复有臣!”这篇赋完美地演绎了昭君的愤慨和民族英雄式形象。另一方面,昭君也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子形象。在《世说新语》中,就有“昭君嫁与匈奴,月下曾画琴,尽是汉宫曲”的记录,揭示了昭君的才情和音乐天赋。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昭君的形象逐渐被理性化和个性化。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昭君已不再被视为一个民族英雄式形象,而是作为一个个体而被经历、描述和尊崇。在唐代,《王昭君》一剧作为流传最广的昭君故事之一,成为了著名的戏曲剧目。这部戏曲以昭君为主角,讲述了她被王昭君强迫成婚后,在匈奴部落中生活的故事。整部戏曲描绘了昭君的人性和情感,呈现了她的喜怒哀乐,为这位平凡的女子形象赋予了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同时,也有一些诗歌作品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寄托对昭君的追忆,来描述这位美丽女子的形象。如唐代诗人李贺的《梦江南·美人》:“王昭君去,留得一段痴情在;波上珠帘十二重,美人捧心共谁同。”,展现了对昭君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总的来说,昭君不仅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形象,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无论她被描绘成英雄式形象,还是美丽聪慧的女子形象,她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喜爱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