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中厚板生产状况分析•一、我国中厚板轧机发展历史我国的第一套中板轧机于1936年在鞍钢建成,属于三辊劳特式轧机。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的中厚板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后建成了重钢2440mm中板轧机、武钢2800mm中板轧机等13套三辊劳特式轧机,为我国板材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后,我国的中厚板轧机开始向宽板面方向发展,1978年在舞阳钢厂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4200mm厚板轧机:首钢引进了国外3300mm二手宽厚板轧机设备。这两套轧机主要用于生产特殊钢板,满足了当时核动力设备、舰船、潜艇、大型工程机械和民用钢制船舶生产的需要。在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发展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内中厚板生产企业均多次对原先建设的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造,改造后的轧机基本以三辊加四辊或双四辊轧机为主,基本解决了三辊劳特式轧机尺寸偏小,钢板宽度窄,长度短、尺寸偏差大、板形差、以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从80至90年代初,通过多次改造的方式增加原有轧机产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并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电控设备、控轧控冷技术装备和热处理工艺。从我国中厚板轧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中厚板轧机经历了从三棍劳特式为主到以四辊轧机为主的发展历程。目前在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中,除临钢还保留一套三棍劳特轧机外,其他厂基本上都是四辊轧机。布置形式基本有单机架四辊轧机、二辊+四辊轧机、三棍+四辊轧机、双四辊轧机四种形式。二、目前我国主要中厚板生产设备情况我国中厚板生产以2004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前我国中厚板企业总体装备水平不高,除了浦钢、舞钢、鞍钢外,其他钢厂的基本上是3000mm以下的轧机。2005年是我国中厚板轧机快速发展的一年,当年新上新轧机8套,主要以3000mm以上的宽厚板轧机为主,使我国中厚板总体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2005~2008年将是我国中厚板装备技术和产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1.2004年前我国中厚板设备目对比较落后2004年前我国新上中厚板机组比较少,这个阶段主要以改造老机组为主。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厚板轧机(包括炉卷轧机)29套,设计产能为1910万吨。除了舞钢、济钢、南钢炉卷轧机、鞍钢等少数几套轧机比较先进外,其他机组设备与国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轧机结构上来看,国内的中厚板轧机普遍存在辊身长度小,单机产能低。由于目前的中厚板轧机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经过扩宽、扩能改造的,受2300mm三辊劳特轧机对规格的影响,四辊轧机一般改为2500mm,如济钢中板厂和重钢等;也有一些改为2800mm,如柳钢中板厂和安钢中板厂。改造后轧机的辊身长度均未超过3000mm。此一阶段3000mm以下轧机仍然占主要地位,占到总产能的83%,而日本、德国中厚板轧机全部是3米以上,其中日本5米以上的轧机占62.5%,此阶段我国中厚板轧机装备水平明显落后。老生产线的加热方式落后。步进式加热炉由于加热质量好、氧化少、烧损极低、加热方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炉型。早在15年前,日本、德国、韩国等就已100%采用,但我国仍有一半以上生产线采用推钢式加热炉,据统计,目前全国加热炉的平均加热能力为75吨/h,只有先进国家的1/3。控轧控冷技术不完善。控轧控冷技术是控制奥氏体和相变产物的组织状态,从而达到控制钢材的组织性能以及轧后控冷阶段的工艺参数,在不降低韧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的先进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有显著意义。此技术在日本应用率达70%以上,我国起步不晚但进展不理想,不少厂家采用的是简易喷淋冷却装置及用控温轧制来替代控制轧制。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生产厂的轧机轧制力不足以及冷却系统配备不先进,难以实施控轧控冷工艺所造成的。从设备布置上看,国内中厚板生产线一般只设计成一条流水线,所有的环节包括矫直、剪切、收集均从这一条线上通过,设备负荷过重而且对产量、质量形成严重制约。国外先进的中厚板厂一般都有多条剪切收集线,按照规格的不同从不同生产线通过。从主要生产工艺装备上看:我国中厚板轧制力较低,一般在9.8kN/mm左右,国外一般为19.6kN/mm;除少数生产线(济钢3500mm厚板轧机和酒钢3000中板轧机)外,很少有企业成功地运用液压AGC和液压弯辊技术,难以生产一些特殊钢种;矫直机能力普遍较弱,效率低、平直度要求不高,影响产品质量;很多生产线没有热处理工序。有些企业即使装备了相应设备,但除了武钢、舞钢、鞍钢和浦钢热处理能力较强外,其它企业均未能正常使用,这是造成我国中厚板产品中专用板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检测手段不完备。钢铁产品的内在质量仅靠取样化验是不能完全查明的,需要经过“探伤”。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早在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