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韩愈《画记》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愈《画记》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画记》作为韩愈少有的为后人所争议的作品,它那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在被后人批为“甲乙账”的同时,又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叙事手法。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大家,在散文、诗歌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都受到后人的推崇,而且多是肯定和赞美,但也有少数作品为后人诟病,因谋求润笔费而为他人作的墓志铭就受到后人批,乃至以此来否定韩愈的为人。《画记》一文,却因为自身特点与众不同,在后世受到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赞赏者大有人在,如清代沈称其为“困难见巧者”,方苞更是认为“周人之后,无此种格力,欧公自谓不能为,所谓晓其深处”。而后世有多有人仿《画记》而作文,如晁补之的《捕鱼图序》,秦观的《五百罗汉记》等等。否定的人也是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当是苏轼将此文比作“甲乙账”的评价,后来批判《画记》的人也都由此生发。笔者认为应对《画记》持肯定的态度,将它看做是韩愈探究散文写作样式的重要尝试,在其韩愈的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原文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鞠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者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没有同者焉。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龅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缇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糜鹿共三十。旃车三辆。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盾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缶并盂簦笠筐笛镝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綦,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蒙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日:“噫!余之手摸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一、关于“甲乙账”评价的问题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士人又于其末妄题云:欧阳永叔谓此文非退之莫能及,此又诬永叔也。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尔,又不自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语云: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又云: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此又大妄也。仆尝谓退之《画记》近似甲乙帐耳,了无可观,世人识真者少,可叹亦可愍也。这是“甲乙账”最早的出处。从此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说欧阳修极力称赞韩愈,并自认为作不出《画记》相类似的作品。最出色的《醉翁亭记》刚好能于《画记》平分秋色。苏轼听到这件事后,就称当时的人是“妄庸者”。苏轼有着欧阳修有着极深的渊源,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有关欧阳修自认做不出《画记》以及比不过的言论都该是虚假的。而苏轼极为尊重欧阳修,见到有人诬陷自己的老师,必然是极为愤慨的。所以笔者以为,苏轼说出这段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出于对欧阳修的敬重,汲汲于维护欧阳修的地位,因此这段评价是冲动的结果,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结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韩愈的《画记》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仿作了《五百罗汉记》。秦观就将画中事物一一分离,然后记录各自的形态和数量,最后一段点出画的由来。他写道:“余家既崇佛氏,又尝览韩文公《画记》,爱其善叙事,该而不繁缛,祥而有规律。读其文,恍然如即其画。心窃慕,于是仿其遗意,取罗汉佛像记之。”在这里秦观对于《画记》的特点做了概括性的说明,切中肯絮,也标明了他对《画记》的重视。综合来看,关于“甲乙账”的否定,其源头就是不可信的,后人的生发和附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