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第一篇: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温江二中汪秀清摘要: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必须借助于比较方法,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加深记忆。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例子谈谈比较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必须借助于比较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加深记忆。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中的比较,大体说来可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可比较美国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有关内容的比较。如: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北美独立运动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往往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比较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思考。例如,在讲“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在美利坚民族的历史上也曾被人奴役和压榨,那么美利坚民族是怎样摆脱奴役并逐渐崛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的建立。讲完之后总结到,美利坚民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此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然而,与其先后进行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完成后,却建立了一系列的独立国家,而且此后却经济发展困难,政治动荡不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相同事物其发展却是迥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这一比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比较思维能力。通过类比史实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在讲“亚洲革命风暴”时,我们可以把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与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二者都是亚洲革命风暴中的重大事件,都沉重的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都显示了人民抗争的英勇精神。但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却是在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因此在讲世界近现代史时我们可以把二者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通过比较揭示差异可以活化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命题然后进行比较,创设“虚拟前提”。或增加某些因素,如“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也可以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就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活化学生思维,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通过比较可以以史为鉴昭示后人,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读史明智,以史鉴今,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通过比较,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性思考,因而从中吸取教训和获得启示。最终达到“学史致用”的目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