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梁实秋雅舍小品优秀读后感梁实秋雅舍小品优秀读后感(通用10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写的散文,小品内容反应了社会现状,内涵是否丰富,幽默风趣。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梁实秋雅舍小品优秀读后感1卷首篇《雅舍》即描述了雅舍即作者的“陋室”,在公路旁,无门牌,不便于投递信函,于是用朋友的名字起名“雅舍”并书之于一木牌上。而旁人所见“一桌一椅一榻”,不免戏虐何来雅致?然作者看来“能读能写足矣”,“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有可爱。”雅舍的个性在哪呢,那都是作者所赋予的可爱。“‘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雅舍至之于作者是心灵家园,精神归属,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百态的静默和从容,是达观,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现代的人们很多都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雅舍小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戏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雅致的襟怀和认知。梁实秋雅舍小品优秀读后感2如果说刘英士对一些读书人是不很熟悉的,那么梁实秋及其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就恰成对照,几乎在读书圈内尽人皆知。其实,把刘英士与《雅舍小品》联系起来,说他是促使《雅舍小品》诞生并作为这部名著头十篇作品最初在杂志上刊发的“责任编辑”,这个“刘英士”就会不再过于陌生了。而且,《雅舍小品》卷首龚业雅写于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序》中就有这样的史实现场记录:“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他写稿,‘与抗战有关的’他不会写,也不需要他来写,他用笔名一连写了十篇,即名为‘雅舍小品’。”龚业雅以“业雅”为笔名写的《雅舍小品》的短序只有三百字、两个自然段落,却是梁实秋《雅舍小品》珍贵的初始史料。否则,类似“刘英士与《雅舍小品》初刊”这些史实细节就很可能被历史风雨淹没。在龚业雅为《雅舍小品》写的短序一开始,即上引几句的稍前部分,也很重要,是说梁实秋写《雅舍小品》之先的状况,不妨抄录:“二十八年实秋入蜀,居住在北碚雅舍的时候最久。他久已不写小品文,许多年来他只是潜心于读书译作。入蜀后,流离贫病,读书译作亦不能像从前那样顺利进行。”龚业雅短序中的“二十八年”是民国纪年,就是一九三九年。她在这里说的时间不太准确,梁实秋到北碚的确是“二十八年”,具体地讲是一九三九年春,但梁实秋“入蜀”即进入四川的准确时间要提前大半年,是一九三八年夏由汉口到重庆的。退出《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编务后,梁实秋就住到了北碚,开始了“雅舍”时段。在梁实秋的“雅舍”时段有两封他写给刘英士直接谈及《雅舍小品》初次在刊物发表史况的`书信原件被保存了下来,第一封信全文照录如下。英士:我大病几死,热极时不省人事,满口英语,人之将死,其言也洋。《男人》、《女人》稿费早已领到,且收条亦已补缴,绝无迟误,想必为足下弃置字簏,如须补填,请即寄下收据可也。兹附上另一收据乞收。光旦未来碚,未得一晤,甚以为憾。我作《新世训》书评,虽是不经心之作,但因此书评而购原书者颇不乏人,因人皆谓我轻不许人,故言必非谀也。弟实秋顿首四月廿四日这封书信中的“我大病几死,热极时不省人事”,正好是龚业雅为《雅舍小品》所作短序中说的梁实秋“居住在北碚雅舍的时候”之“流离贫病,读书译作亦不能像从前那样顺利进行”的具体情状。查找当年的旧刊物,得知梁实秋书信中说的《男人》、《女人》以及“《新世训》书评”都初次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刘英士编的《星期评论》上,可以断定这封书信的写作年份为一九四一年,月和日便是信末的四月二十四日,梁实秋的两则小品《男人》和《女人》同时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九日《星期评论》第十期上,所以稿费是作为一笔从重庆邮汇至北碚的。“《新世训》书评”的篇名就是《新世训》,发表在一九四一年四月四日《星期评论》第十八期上。被梁实秋评说的《新世训》,是当时由开明书店刚印出的冯友兰讲述生活方法的一本书。梁实秋把冯友兰这本新书的“长处”归纳为“作者把各家的学说都能融会贯通”、“他所讲的生活方法……可以相当普遍的永久的适用”和“其基本观点是很正确的”这三条来述说,文章末尾梁实秋引用“一位朋友”的读后感,加大宣传力度:“这本书应该令大学一年级生每人必读一遍,最后一篇《应帝王》应该令做领袖的人必读一遍。”引完“朋友”的话,梁实秋以“我完全有同感”来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