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做好铺垫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2.介绍作者。二、读通课文,理清内容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读通语句。2.指生读课文,评价交流。3、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认读生字,练习组词1.读准字音。“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咽”为多音字。2.开火车认读。3.记忆字形。4.组词竞赛。5.开火车认字组词。四、书写生字,巩固听写1.重点指导:(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2.学生书写。3.听写。第二课时一、认读词语,巩固识字二、通读课文,理解感悟(一)分段读课文,回顾内容。(二)学文交流。1.第一自然段教学。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旱情的严重和水的重要。2.主体部分教学(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水罐变化的句子。交流、板书,理清脉络。水罐的神奇变化主要体现为: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2)细读水罐的每一次变化,理解感悟。a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引导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指导朗读b水罐变成银的:引导体会小姑娘对小动物的关系和爱护。c水罐变成金的:引导体会母亲对小姑娘的爱。d跳出钻石,涌出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行为的可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会爱心带给世界的变化。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从而得出“爱心”主题。三、拓展练习,升华内容你想把爱送给谁?将怎样去付出呢?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一写。五、在歌曲中总结下课《七颗钻石》教学反思《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很深刻。以下是我的教后反思:一、优点:1、教学环节清晰,思路明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五大环节:一、认读词语,巩固识字;二、通读课文,理解感悟;三、拓展练习,升华内容;五、在歌曲中总结下课。2、能够设计统领全课的主干问题,使阅读感悟活动中心、重点突出。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2、是什么使水罐发生了变化?使阅读活动收放有度,中心突出。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把朗读、解词、感悟等合理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4、注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把写作练习恰当地结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引导学生由课文走向实际生活,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二、不足:1、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过于急躁,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铺垫不够深厚,一直后来的写话无从展开。2、在细读课文的时候,问题的设计过于笼统,以致学生的回答空的东西多了一些,答案单一。3、时间分配不很合理,个别教学环节过于急躁,有些走过场,打乱了课堂节奏,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这一节课虽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会汲取本节课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