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缘”,会写“题、侧、峰、庐、缘”5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4.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1.指名背诵《暮江吟》。2.导入板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1.“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的意思是——题写。理解题目后再读诗题。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先完成“导学案”第一题,再课件出示苏轼的资料)3.学习生字(完成“导学案”第二题,评议)4.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5.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诗。)三、品词析句,感悟“不同”1.学生质疑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2.感受“身在庐山”那么苏轼身在何处?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板书)“横看”是怎样看呢?现在讲台就是庐山,站在哪个位置是“横看”?站在在哪个位置看到“侧”看?(2)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3.领略“不同美景”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板书“岭”和“峰”)“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就清楚了(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把诗句的意思说完整?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侧看庐山,。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请你先看看图片(幻灯片出示图片),然后再展开想象,写一写,说一说。(分组完成导学单第三题:站在处看,庐山。)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引读诗句:(幻灯片出示诗句)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评价,引出“千姿百态”并板书。)但是,苏轼仅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幻灯片再次出示诗句)四、由景入理,理解诗理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所以苏轼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于是他接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幻灯片出示诗句)2.诗人“不识庐山”仅仅是因为庐山的千姿百态吗?(生回答后再出示诗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并板书)师:因为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件出示)师:诗人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那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师小结:作者这句诗单单只是想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吗?(引出道理: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