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6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

2006年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梅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整合(16分)1.书写能力考查。(2分)将下面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在下列田字格内规范书写名句。(任选四题作答,4分)(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1分)(2)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1分)(3)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1分)(4)千里之行,。(熟语)(1分)(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能表现诗人阔大情怀的句子是:,。(6)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1分)3.下面是一首流行歌曲《千古绝唱》的歌词: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人生自古谁无情,情到深处天地恸,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莺莺张生红娘子,十娘怒沉百宝箱,若无真情无绝唱,情海无情波涛涌。风流淹没红尘中,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雷峰塔压白娘子,红楼梦中梦难醒,千古绝唱千古情??上面这首歌词中提到了多个民间、历史故事,请你写出其中三个故事的名称或书名。(3分)答:4.说话有讲究:一位中学生到别人家作客吃饭。席间,他说:“阿姨,这道菜不好吃。”这句话使人尴尬又不礼貌。如果你是这位中学生,换种说法,你会说:“。”这样该说的话也说了,礼貌也有了。(3分)5.判断下面句子正误,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打上“√”或“×”。(4分)(1)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2)“诗圣”是指杜甫;“诗仙”是指李白。()(3)成语“豁然开朗”出自《岳阳楼记》“窈窕淑女”出自《诗经?关雎》;。()(4)“广州演唱会黎明的‘粉丝,(歌迷)很‘铁’(忠心)”“市民疑问:售后服务怎能如此‘忽;悠’(忽视)消费者?”两句中对加点的“时髦”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二、古诗文阅读(15分)(一)赏读下面的诗歌,回答6~7题。(5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6.《饮酒》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和的思想感情。(2分)7.诗歌内容讲求意境,用词讲究凝练。最能表现《饮酒》这首诗意境的关键词是:。(3分)1(二)阅读《秋水》,完成8~11题。(10分)《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河:(2)野语:(3)谓: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四时之景不同B.吾非至于子之门子又生孙C.闻道百我尝闻少仲尼之闻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莫己若11.河伯虽然有骄傲自大的一面,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一面。你认为这一面是:三、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23题。(一)(17分)在客家人生活的社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家庭方面。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即使贫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也是如此。旧时,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长年吃稀粥咸菜,从嘴里掏出钱来做子女学费的;有挑担、卖樵(柴)供子女上学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旧志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的学生因为家里贫穷而不能专心读书,他的父亲就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他;有的妻子为了供丈夫读书,就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家族方面。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宗族的祠堂大都用来办学馆、学校,祠堂亦学堂,确保子弟就读。各宗族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的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用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本族子弟,包括开办学校,聘请教师,奖励学业优秀子弟,资助无钱读书的子弟等。许多宗族在这方面都有议定,有的还载入族谱。如《池氏族谱》载:“御制有曰:‘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注:经考试录取进府、州、县学读书的生员,俗称“秀才”),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再如《宁都直隶州志》称:“赤贫之士朝入胶庠(注:胶为大学,庠为小学),暮成富室,激劝之方,最为尽善。”城乡方面。各族姓社区竞相义举,集资办学。至清代中期,蒙馆、社学、义学、书院数以千计、学风鼎盛。古时若出了秀才、举人、进士,现代若出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