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小学生体育运动与营养的吸收东莞市南城区中心小学伍斯辉内容提要:通过对小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以及小学生营养健康调研及分析,了解目前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小学生营养健康存在的五大问题,包括相关的数据说明必须重视改善小学生的营养健康。强调小学生运动与营养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出合理的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营养的有效吸收。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成长发育阶段,对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为基础,指出体育运动对营养吸收的关键,通过几个因素说明运动对营养吸收的作用。同时,结合新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结合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开辟新的意义。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与营养、健康、营养吸收、体育观小学生体育运动现状分析体育与健康的结合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注重与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的结合。体育不止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趋势成为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健康元素。体育课程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体育运动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运动意识。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开课率和开课节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基本按照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正体现体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但是,课余体育的开展尚不能形成普遍性的要求,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条件不够成熟,未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另外,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问题,也日渐成为不少学校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体育教学费用相对薄弱,开展持续的课余体育和考前训练有一定的影响。从小学生的态度方面了解,大多数小学生都是以娱乐玩耍的态度投入体育教学的,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具体行动不明显。而且,体育课程相对而言属于调节学习压力、缓解课程压力的主流心理,导致学生缺乏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正处新课程改革之际,“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能够唤醒部分厌恶运动的家长和学生。“健康”作为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基本条件,时刻警惕着学校和家庭,提倡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参与,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为首要任务,“终身体育”成为发展方向。小学生营养健康调研与分析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父母不仅要将工作和家庭兼而顾之,更容易被生活的繁琐而忽视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家庭独生子女的普遍,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尽管如此,现代父母也未能真正将营养学融入于日常饮食,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营养需求量更甚者是一惑不解。食物供应量和品种确实是足够的。但是,缺乏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能量比例,而造成孩子存在五大健康隐患:营养不良或肥胖、近视、龋齿、贫血、心理问题等。营养不良,是指摄入不足或由于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致使消耗机体自身的身体成分,出现体重低下、生长停滞、皮下脂肪大量消失、肌肉萎缩,严重者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贫血等,进一步可限制身材的发育,表现为既消瘦又矮小,甚至影响智力和运动素质的发展⑴。广东地区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城市化建设及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对于该地区小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了解东莞市小学生营养状况,并采用抽样的方法抽取我校361名6~12岁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营养不良率为12.7%,男生营养不良率比女生低,9~12岁学生的营养不良率较高。青少年儿童肥胖和近视更是现代文明病低龄化趋势的严重性体现,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作为家长的,很多时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吃得白白胖胖的。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孩子处于成长发育期,稍微不规范饮食,便容易导致肥胖,甚至导致潜伏性中年肥胖。调查显示,我国学生肥胖检出率和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继续攀升:7至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另外,2005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各学段城乡学生近视率为:小学31.67%,比2000年上升8.5个百分点⑶。其外,龋齿、贫血和心理问题等,也日益困扰着现代父母及其孩子。因此,表1对我校做出了一个饮食和运动的调查。总结出学生的膳食爱好主要是以高糖高脂为主,体育运动以简单的,低耗能量的为主,甚至少数学生不喜欢运动。这些隐患的存在,不仅仅与环境和饮食有关,更多要考虑全面的生活习惯。单方面依靠改变环境或者饮食来调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无补于事的,必须增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终身运动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