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精品多篇[编辑]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篇一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5题或第4题进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谈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