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集合]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1一、导课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二、读中识字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4、随缘起来读读?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我乞: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二、初读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⑴由读;⑵指生2、3读;⑶齐读。3、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