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做小学生的家长盘县城关三小江丽我们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身体上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成长,是所有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提出几点意见仅供读者参考。一、客观认识孩子的智商,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安排学习人之初,性本善。正常的人生下来本该没有太大的差异。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兴趣、爱好、智商等各方面虽然有差异,但差异却不是很大,而相同之处确很多。我们不否认天才,但作为家长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别人7岁才读一年级,而非要安排他(她)5岁就进学校。有的孩子由于上学时间早了,接受能力差,学习起来很累,家长辛苦,孩子疲劳。孩子的大脑6岁才基本发育成型,过早地、不科学地进行教育实际上是对孩子人为地进行“摧残”。如果我们家长能冷静地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只要在同龄孩子中智商偏高,就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了,何必硬要认为他(她)比年龄大的孩子还聪明呢?家长们不要扮演“拔苗助长”中的农夫。当然也不能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让自己的孩子一留再留,弄得孩子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孩子读“油”了,最终家长也无奈了。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合理安排上学时间,学习进度。二、正视客观条件,不要盲目追星现在信息传递非常快,哪里出了少年明星,哪里有个孩子11岁考上名牌大学,哪里有个孩子中了巨奖,一夜之间,天下皆知。当我们的家长得知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正确对待,不要总把那些成为明星的人挂在嘴上,天天对着孩子念叨,让孩子向某某明星学习,须知这些明星的成就,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偶然因素,更有必要的客观条件外,偶然因素谁也无法说清楚,客观条件也不是人人都能提供的。例如:有的父母是著名演员,孩子当然容易上台表演。有的父母是音乐家,孩子自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有的父母条件好,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凡此种种客观条件不是每个家长都提供给孩子的。但所有的家长都可以教育孩子:“将相本无种,孩儿当自强”,树立起积极、上进、阳光、健康的人生追求,所以,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向明星学习,我们只能要求孩子学习别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在我们自身客观条件下可以学习并能通过学习做到的东西。三、适当接收新的教育方法,注重传统教育时下,电视广告、报纸、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各类专家讲座、音乐早教、数学速算、巧妙记忆等等不胜枚举。跆拳馆、围棋班、舞蹈院、补习所处处目不暇接,有的家长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送孩子学这学那。最后发现孩子的作业没有做好,学习接不上了,更有的上了虚假广告的当,损失经济事小,耽误了孩子事大。期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但作为家长却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课外的东西,更必须通调查研究,甚至自己学了试试看,人家推广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和孩子原来的学习方法会不会发生冲突。通过严谨的论证,认为适合自己孩子学的才能让孩子学,否则,宁可不学。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他适合中国人特点的优势,是通过我们无数先哲论证过的。谁说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有时该打则打,该骂则骂。你现在不打不骂,他(她)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你能保证将来他(她)一辈子不被别人打骂吗?四、几种小学阶段需要注重的教育方法(一)注重各年龄段的心理沟通。作为家长要学习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5-11)岁是小孩的学龄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演绎推理和按规则学习的能力都在发展,活动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掌握文字工具后,有了获得大量知识技能的可能。在这一阶段,孩子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将能延续终身。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心理沟通。小学期间可分成三段,一年级为第一阶段,此时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从家长的怀抱到学校的课堂,有许多诸如离不开家长、和同学难于相处、不会做作业等等问题,家长应以引导为主,让孩子信任老师喜欢同学,解决矛盾不能简单化、道理化,沟通时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二至三年级为第二阶段,此时的孩子已掌握了一些文字和算术,家长要以督促为主,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解决问题要有理有节,沟通时应站在家长的角度。四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此时的孩子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社会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家长应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主,沟通时尽量站在朋友的角度。家长要有一个健康、正常的心态,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鼓励孩子张扬个性,对孩子要注意扬长避短,不要贬低孩子。(二)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和孩子培育一株花,让孩子从种入花盆的那天起观察并作记录,可以观察它几天发芽,几天长叶……,也可以养一只喜欢的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及习性,还可教孩子边玩边观察,可以在孩子玩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问:“刚才我喝水的杯子是哪只?”。有时你会发现孩子观察到的东西和家长看到的未必一样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