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首诗歌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十二首诗歌赏析.doc

三十二首诗歌赏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______。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2、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季节是,又情在景中,包含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奠定了全诗__的基调。4、次句紧扣诗题,将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突现了诗人的感情。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请作简要的分析。6、“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二)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淮上与友人别李白郑谷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营造了一种的气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在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元稹诗,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2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的意境三、《行路难》1、纵观全诗,“行路难”指的是。2、、、、等四个动作展示了诗人内心的。3、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因此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然而诗人并不低沉萎靡,因为诗中还闪耀着理想和自信的光彩。4、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______________。5、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_______________。7、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9、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使我们联想到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四、《月下独酌》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谈谈你对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理解。3、全诗在艺术手法有什么特色?请你任选一点自由赏析。五、《峨眉山月歌》1、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2、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这首诗。六、《春夜洛城闻笛》1、这首诗是从写入手,诗意是由转,以衬。2、说说用“暗飞声”、“满洛城”的传神字眼的表达效果。3、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七、《送友人》1、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描写对抒发感情的作用。3一、《春望》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