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层次和构成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艺术作品层次和构成学习教案.ppt

艺术作品层次和构成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感知的是什么?对于音乐,首先感知的是音响;对于电影,首先感知的是音响和画面的运动;对于建筑,首先感知的是造型和色彩。总之,对于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感知的是它的艺术语言(yǔyán),此后才开始进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意蕴。从艺术分析(fēnxī)的角度看,艺术作品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从艺术感知的角度看,艺术作品又可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这正符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弼在《周易注疏》里谈到的言、象、意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者,所以(suǒyǐ)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suǒyǐ)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阐述的“言、象、意”的关系,也正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yǔyán)、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是艺术语言(yǔyán)的目的,又是艺术意蕴的载体。观众接受艺术作品,从艺术语言(yǔyán)开始。一、艺术(yìshù)语言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由此形成了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比如,绘画语言是色彩与线条,音乐语言是旋律、和声、节奏,舞蹈语言是身体造型、动作、表情和节奏,电影语言是画面、声音(shēngyīn)、蒙太奇和长镜头,戏剧语言是动作、对白,文学语言是文字。无论鉴赏哪一门艺术,都须从艺术语言入手。以电影《黄土地》为例,凝滞(níngzhì)不动的高原、高亢悲怆的民歌、欢腾喧闹的腰鼓和缓缓的黄河水、漫漫的黄土地——电影语言造成强烈的美学冲击。“《黄土地》的青年创作者对视听因素的使用(shǐyòng)证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把电影表现手段当作语言符号系统来使用(shǐyòng)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不仅扮演人物的演员在说话,画面中的一切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都在‘说话’,在传达信息……影片的视听语言向我们道出了这片土地具有地域性(陕北),又具有历史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还具有社会性(愚昧落后)。”(周传基)艺术语言是用来完成艺术形象的。艺术语言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黄土地》的电影语言恰好与影片所要表达的意蕴相吻合,它成功地塑造了黄土地上陕北老汉(lǎohàn)形象。这样的电影语言当然是成功的。电影(diànyǐng)语言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革命性变迁。20年代,这位“伟大的哑巴”开口了,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成为电影(diànyǐng)史上第一部有声片。1935年,马摩里安的五彩片《浮华世界》是电影(diànyǐng)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diànyǐng)。此后,摄影机与胶片不断进步,立体声、宽银幕等相继出现。至90年代,电脑技术进入电影(diànyǐng)语言,如《阿甘正传》、《侏罗纪公园》、《狮子王》等。艺术(yìshù)语言也有创生、发展与衰落、更新的过程。因此,艺术(yìshù)革新往往从艺术(yìshù)语言入手。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印象派绘画、邓肯的表现派舞蹈、未来主义的诗歌等新的艺术(yìshù)流派都是通过艺术(yìshù)语言的更新进行艺术(yìshù)变革。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是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从语言的性质和功用上区分,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审美的,科学语言是理性的、实用的。艺术语言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包含着主观情感和美学(měixué)倾向,它的功能不是说明,而是表现;科学语言一般是用理性的抽象语言来说明一件事情,表述是客观的,不夹杂主观情感,它的功能是说明,而不是表现。二、艺术形象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也就是说,艺术不是靠讲道理或逻辑证明的方式(fāngshì)征服观众,而是以艺术形象的魅力感染观众。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自古至今,艺术家们创造了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如乐山大佛、抓髻娃娃、浮士德、哈姆雷特、安娜、贾宝玉、堂·吉诃德、阿Q、日瓦戈等等,这些凝聚了人类心灵之光的艺术形象,记录着人类的精神历程(lìchéng),一起构筑起文明的美学丰碑。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视觉形象是指通过视觉感知的艺术形象,如绘画(huìhuà)、雕塑、建筑等。它们大多存在于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中,可以用眼睛观看。听觉形象是指通过听觉感知的艺术形象,如音乐等。听众只能根据自己的感知来重塑听觉形象,带有浓郁的主观特色,难于作出明确的意义判断。视听形象是指同时(tóngshí)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的艺术形象,如电影、戏剧和舞蹈。它们既存在于空间中,又存在于时间里。观众需要调动眼睛和耳朵一起感知艺术作品,在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延展中重塑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