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何谓漫画(mànhuà)作文?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huàmiàn),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丰子恺说:“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1983年高考(ɡāokǎo)作文题1996年高考(ɡāokǎo)作文题目(2005年高考(ɡāokǎo)天津卷)(2007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bùshǎo)于800字的文章。漫画(mànhuà)让我们思考漫画(mànhuà)让我们思考1、看漫画(mànhuà)的标题告诉我们:不能为一己私欲放弃自己(zìjǐ)的本职。2、看画面细节和文字仔细观察(人、物、景、情),抓住画面中褒贬对象,关注概括交代主旨(zhǔzhǐ)的文字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3、看漫画的艺术(yìshù)手法主旨:人们的物质欲望与生活水平(shuǐpíng)极高,而文化修养水平(shuǐpíng)极低。三.总结(zǒngjié)归纳四、小试(xiǎoshì)身手/攀比某些“改革者”/在强者面前四个人,一龙舟(lóngzhōu)、旗帜、鱼。(2010全国(quánɡuó)卷漫画作文)1、从漫画看:标题——没有,可临时起名:猫吃鱼;细节——一只猫吃鱼时看见(kànjiàn)老鼠就去抓;手法——拟人,把猫看做人。2、从新材料作文看:组成——四只猫、老鼠、鱼。3、分析:把漫画审视与新材料审视结合起来,多角度思考。(1)从猫的角度,第一只猫:可以批评——享乐,不知付出;要有责任心,切实履行好自身责任。第二三只猫可批评:自己不干还要嘲讽挖苦打击他人的不良风气。第四只猫当与表扬:不盲目从众,要有正确(zhèngquè)的辨别力和坚持正义的勇气;不能因他人嘲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等。(2)从鱼和老鼠角度思考:鱼为诱惑、物质享受,以捉老鼠为传统职责,可得:那些传统美德与正确(zhèngquè)的价值观念里应坚守。阅读下面图画材料,根据要求(yāoqi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分析(fēnxī)第二步:找出图画(túhuà)的寓意第三步:思考问题4、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要按孩子成长规律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学会引导(yǐndǎo),学会鼓励,学会理解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允许孩子有个性特长/一、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看:人生旅程中遇到坎儿(kǎnér)“摔了一跤”是常有的事,作为家长、学校、社会没有必要放不下心、放不开手,而应鼓励孩子跨过这道坎、坚强地站起来。三、从双方的角度看:孩子易“摔跤”,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家庭的溺爱、学校(xuéxiào)的封闭式教育、社会的过度呵护,剥夺了孩子经受锻炼的机会;而有些年轻人,则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漫画(mànhuà)让我们思考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zhěnggè)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而今年(jīnnián)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立意角度: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面(fāngmiàn)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立意角度:第二,如果我们着眼于分数与巴掌印、唇印的对比分析,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分析: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满分或者不及格的分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批评;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退步时,家长的管理手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使用简单的表扬或粗暴的批评等教育手段,或者说,这些都不能算是(suànshì)真正的教育手段。这幅漫画其实也是在批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真正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总是运用这些感性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立意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