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doc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53495.html宋朝理学盛行,理学以儒家为主,揉合佛道,追求心性天人的道理,文人思想因此也受理学影响;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宋时词盛,故以词抒情,说理则用诗。此外,宋代文人喜结社,如苏轼与其门人,称苏门四学士等,故以诗论事,论人生等。大抵以爱情为题材的诗,宋比唐少;又因国家以议和为主,也没府兵制的抽丁服役或从军,故也少如杜甫的批评战事的诗或唐的边塞诗。综合而言,宋诗有以下的特色:1.宋诗重说理:论史则别出心裁,如王安石咏昭君的诗;离别则表达人生观,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写景也透露哲理,如苏轼之【赠刘景文】等。文】等。2.宋诗重学识:理由见上文。故用典頗多,後來更發展至黃庭堅領導的江故用典颇多,后来更发展至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詩派。西诗派。3.宋诗重自然真趣:描述自然多见喜悦,常用拟人法,使景物生动而友善,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蘇軾【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山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4.观察入微:景物描述细腻,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以桃花三兩枝,蔞蒿蘆芽點出初春,以鴨游於江知水暖,都是觀察細膩的表現。两枝,蒌蒿芦芽点出初春,以鸭游于江知水暖,都是观察细腻的表现。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CN&sl=zh-TW&u=http://laiwaichun.tripod.com/sung.htm&ei=BBxCTeGDJoHjrAfJ7LRD&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1&ved=0CBkQ7gEwAA&prev=/search%3Fq%3D%25E5%25AE%258B%25E8%25AF%2597%25E7%259A%2584%25E7%2589%25B9%25E8%2589%25B2%26hl%3Den%26prmd%3Divns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