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8M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容索引网络构建整体架构知识总结归纳整合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1)时代背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他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2)侵华史实: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3)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4)主要抗争: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第二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1)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加剧,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2)侵华史实: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列强还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3)阶段特征: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英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4)主要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新政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1.归纳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列强侵华方式及趋势(1)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2)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①方式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②趋势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与军事控制。2.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1)激进①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推翻清朝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②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改称谓;废跪拜礼仪。(2)保守①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②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方法探究触类旁通答案解析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②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变式演练1.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