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6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ppt

第三章口服混悬剂(三).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口服液体制剂(三)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即可迅速分散成液体混悬剂。举例:红霉素混悬剂、氢氧化镁铝混悬剂、头孢拉定干混悬剂难溶性药物或在给定溶剂体积内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在水中易水解或具有异味难服用的药物可制成难溶性的盐或酯等形式应用;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为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表面高度分散等;但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二、混悬的原理②影响因素A.沉降速率与微粒粒径平方成正比粉碎法,使沉降速度减慢。NDS不沉降直径粒子半径小到其布朗运动足以对抗重力作用B.与微粒密度差成正比减小(ρ1-ρ2),速度减慢。C.与分散介质黏度成反比增大黏度,速度减慢Stokes定律表示的是理想系统中粒子沉降的速度。即假设粒子为均匀球体,在稀的分散系统中,沉降时粒子间无干扰,且不受器壁影响。沉降速度Stokes定律V=2r2(1-2)g/9增加动力稳定性方法:r,但r值不能太小,否则会增加其热力学不稳定性。,(1-2),要求加入助悬剂。沉降类型: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①混悬剂中的粒子由于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与胶体的双电层结构一样,具有ξ-电位。粒子带电→排斥→阻止聚集→强烈水化作用→水化膜加入电解质→双电层变薄→ξ-电位降低→稳定性下降ξ-电位降至一定值,粒子开始絮凝,但不结块,振摇即可重新分散。②疏水性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性增加→粒子的分散作用加强。表面活性剂→改变ξ-电位发生ξ-电位性质变化的浓度称为ξ-电位逆转点(三)DLVO理论与粒子的絮凝1.DLVO理论:胶核溶胶中分散相微粒间的引力势能,仍具有范德华引力的性质。但它是一种远程范德华力,其作用范围比一般分子的大千百倍,与粒子间距离的一次方或二次方成反比。(一般分子或原子间的范德华力与粒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微粒间存在静电斥力和引力(即范德华力)。VT=VR+VAVT:微粒之间总位能;VR:排斥力位能;VA:吸引力位能。当VR>VA时,不易聚集。当VA很小时,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振摇易分散。当VA>VR时,很快聚集在一起,不易再分散。Emax2.表面自由能ΔF=δS.L.ΔAΔF——界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A——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δS.L——固液界面张力。减小ΔA,就可以降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ΔF。因此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可以形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絮凝与反絮凝表面自由能公式ΔF=δS·L·ΔAF,S·L一定,A絮凝(flocculation):混悬微粒形式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絮凝状态特点:疏松不结饼反絮凝(deflocculation):系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混悬剂基本理化性质:粒子0.5-10m,小者可为0.5m,大者≥50m;非均相分散体系(多相体系、粗分散体系);电学性质(双电层结构产生ξ电势);荷电产生排斥作用(中和电荷如电解质)聚结稳定性聚结不稳定性水化膜阻止聚集(电解质、脱水剂)热力学不稳定性(分散度高→聚结不稳定性)动力学不稳定性(重力作用→沉降,布朗运动→扩散)。稳定剂的应用(一)润湿剂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特别是疏水性药物必须加入润湿剂。HLB值在7~11之间,常用聚山梨酯类、磷脂类、泊洛沙姆等。此外,甘油、糖浆等,也有一定的润湿作用。(二)助悬剂①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触变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取用。②常用助悬剂A.低分子:甘油、糖浆助悬于矫味兼顾B.高分子天然:合成:(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四、口服混悬剂处方设计的依据(1)一定的细度,均匀,无刺激性。(2)较长时间放置情况下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并呈现最低的可溶性。(3)沉降速度慢,不结块,轻摇即能迅速重新分散。(4)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