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注过程操作体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活潜能,开启心智,逐步形成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延伸。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能启发学习热情的内驱力,有了它,学生才会有无穷的学习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名教师的首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动手画一画,动手摆一摆,动手折一折……,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完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相渗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乐学。比如低年级的计算方法教学,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整个课堂会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从研究计算方法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实图等,摆—摆,想一想,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并通过互相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拓展思路,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进一步优化组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汁算方法。这样不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动手操作,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空间感知依赖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的特点决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空间与图形”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注重通过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作为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学习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进而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再借助语言描述形成空间观念。在低年级认识平面图形中,我设计了摸一-摸、量一量、拼图象操作活动。摸一摸,让学生通过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是从相对应的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量—量,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拼图,让学生运用平面图形学具(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单凭想象,学生很难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如果能采用折纸的方法,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轴对称图形概念,并能通过折平面图形,很快判断出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平面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三、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其相互关系。在美国,非常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只有你做了才能学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很早便提出了“做学合一”理论。是的,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往往以概念、公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的活动过程,很难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和处理教材,合理设计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眼、口、手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在操作中观察、思考、猜测、验证,逐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并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认识,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拼组可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个长方形,求出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求出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的面积,除以2便可以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拼图的过程,印象深刻,很容易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动手操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还有利于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加强动手操作,要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总之,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