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地理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12****sf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地理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地理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理高考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下列地理分界线中,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A.800mm年等降水量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C.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D.秦岭-淮河一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该线也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故A符合题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故B不符合题意。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故C不符合题意。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故D不符合题意。2、下列有关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经线长度不相等C.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D.纬线共有180条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线的特点。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A正确;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故B错误;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故C正确;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纬线的条数是无数条,故D错误。故选AC。3、下列哪个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最显著?A.海拔高度B.地形走向C.纬度位置D.距海远近答案:C解析:气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纬度位置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纬度的不同,太阳辐射量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尽管海拔高度、地形走向以及距海远近也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特征,但它们通常作为次要因素作用于气候系统。4、河流侵蚀作用最强的部位是在哪里?A.河流源头B.河流中游C.河流下游D.河流入海口答案:A解析:河流侵蚀作用在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表现。在河流的源头,水流速度快且落差大,因此侵蚀作用最为强烈;而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水流速度减缓,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地区,侵蚀作用最为明显。5、在地质年代中,下列哪个时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时期?A.寒武纪B.侏罗纪C.白垩纪D.奥陶纪答案:C解析: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时期,大约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时期,尤其是恐龙的繁盛时期。寒武纪、侏罗纪和奥陶纪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白垩纪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因此,正确答案是C.白垩纪。6、关于地球自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C.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潮汐D.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更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无关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正确的说法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自转的基本特性。地球自转的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一天,因此选项B也是正确的,但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所以选A。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产生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所以选项C错误。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导致的,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轴倾斜角度共同决定的,所以选项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7、关于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由七大板块构成。B.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内部则相对稳定。C.所有板块都朝向同一个方向移动。D.板块之间的边界都是消亡边界。【答案】B【解析】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不是由固定的七大板块构成的,而是由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A错误)。板块边缘由于相互作用如碰撞、张裂等原因,地壳运动非常活跃,而板块内部则相对较为稳定(B正确)。板块的移动方向各不相同,并非统一朝一个方向移动(C错误)。板块间的边界类型包括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和转换边界等多种类型,不是单一的消亡边界(D错误)。8、关于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源头常形成河漫滩。B.中游地区多见三角洲地貌。C.下游常见V形谷。D.在河流侵蚀过程中,侧蚀作用与下蚀作用会随河流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答案】D【解析】河流源头通常水流湍急,容易形成深而狭窄的V形谷而非河漫滩(A错误)。三角洲地貌一般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即下游地区,而不是中游(B错误)。下游地区水流变缓,沉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常见的是宽广的U形谷或河漫滩,而非V形谷(C错误)。在河流侵蚀过程中,上游主要是下蚀作用形成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