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肥三模文言文一.重点提示根据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1.代入筛选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2008年天津卷中“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句子。出自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表示“……的原因”。把“……的原因”代入前句,显然不适合,此处“所以”表“……的凭借”。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根据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就可以确定“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可不译。3.对号入座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座,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怎么”“多么”等;③通“呵”,“呵斥”;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让合适的义项对号入座就不难确定“哪里”这个义项了。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文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做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5.特殊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根据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例如:2008年安徽卷中“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前一个“所”后面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一句“所”与“为”连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表被动。根据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标志确定二者的异同。又如:2008年广东卷中“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可联想课内句子“何厌之有”,推断出此“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6.句中位置推断法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7.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就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连词,才”,表条件。8.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词语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可知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综上所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常用比较的方式,同学们要紧紧地抓住“词句不离,虚实相生”的原则,树立全句意识,增强句位感,至于采用何种备考方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综合运用上面所列出的多种推断方法来正确阅读解题。二、解题要点在解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时,除正确地推断和辨析文中的文言虚词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借用实词或从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例如《赤壁赋》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为学》中“吾欲之南海”,前句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句中的“之”作“到”讲,是动词。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2.辨明用法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