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题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选择题栏中;不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在答题卷相应的选择题栏上.3答卷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答题时,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不要在试题卷上答题.4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II卷不收回.第I卷阅读题(66分)现代文阅读(34分)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各题,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得不好之念.否则,被子回音大意而掉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一无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王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得旧时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半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又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指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甘,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B"恭"按照宋明以来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