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串讲讲义.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行政史串讲讲义.ppt

中国行政史串讲讲义.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行政史串讲一、串讲目的:二、串讲教材: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三、串讲知识点: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和历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2、中国历代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3、中国历代政府的官员选拨、任用、考核、回避、升迁、待遇、品级、退休、休假等制度概括而言,就是行政体制、行政过程、官员管理三个方面。《中国行政史》内容串讲引言三、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欧洲相比)1、持续时间长,政体形式唯一。(欧洲:时间短,政体形式多样)2、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欧洲:王权受限制)3、思想控制方法: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欧洲为宗教)4、完善的官僚制度。(欧洲文官制度形成很晚)四、中国封建集权专制体制的两大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扩大,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变更)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矛盾焦点是中央政府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中介地方组织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地方行政体制的变更)五、我国封建社会行政系统的稳定因素1、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组织保证。(官员的录用、行为、待遇)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国家肌体的净化剂。3、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A、施政过程中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B、提高君主素质。C、神权抑制君权。D、心理压力:尊号、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E、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六、奴隶制时期采用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的原因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的奴隶制度存在早熟的一面。表现为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是在青铜时代这样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很低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商品经济不发达。2、从政治环境看,中国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要是种族奴隶。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三、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1、夏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保持联盟关系。2、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直接派官员进行管理。外服是诸侯国统治区域,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3、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分封制成熟的表现: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详明;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维护分封制度,礼乐制度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基层行政区实行乡遂制(乡为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地,国都及近郊化为若干乡,偏远的农村地区划为若干遂)四、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中央与地方之间):⑴、决策与联络的共同特点:实行君主专制,即最后决策权由君主掌握。⑵、决策与联络的形式:A、直接联络形式: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B、间接联络形式:聘(派使臣慰问)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⑴直接联络:朝(地点在宫廷)、会(地点在郊野)、盟(神前发誓的杀牲饮血)⑵间接联络:聘问(问是小聘,大聘称殷聘)五、西周的行政文书1、诰(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君臣之间的勉励之词)2、誓(战时动员令)3、命(册命之书)4、简书(日常通告文书)六、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1、官员的选拔:以血缘关系为主要标准,实行世卿世禄制。2、官员的管理机构:司士(西周时期的人事管理官员);公族(专管公族的人事官员)3、官员的爵位:公、侯、伯、子、男。4、官员的退休制度:致仕制度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管理2、春秋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表现:⑴在官员管理上,由家臣制向官僚制转化.(世卿世禄制瓦解)⑵在中央朝廷组织上,由家臣聘任制向客卿制转化。⑶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向郡县制转化。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变法的实质: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2、变法的内容与影响:⑴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⑵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⑶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⑷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三、战国时期各国中央行政体制1、君主对权力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文武分职。2、各国中央政府官员:⑴中央的中枢官员:A、相(文官系统首脑,百官之长)B、国尉、柱国(武职人员)C、御史(国君秘书、耳目,监察百官)⑵中央的职能官员:郎中、廷尉、主客、内史、少府。四、战国时期各国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2、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组织。乡有三老、啬夫、游檄,分掌教化、税收、狱讼及捕监事务。五、战国时期的行政决策1、国君在行政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有最后决断权。2、人治倾向明显。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