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普洱茶,我们需要知道多少?依照惯例,周末在经典普洱聚会。大家很自然地谈到了普洱茶收藏这个话题。茶痴同志用一个类比的方式一语道破玄机:在古玩界玩收藏,实战中完全要靠自己的眼力。一样东西打眼了,买贵了,没人会去找店家。因为找去了人家会反问,我又没有强买强卖,买贵了你回来找我,那要是买便宜了你会回来给我补钱吗?在我印象里,茶痴是我们北京茶友中的一位奇人,他热衷于对涉及普洱茶的各种问题的思考、讨论,非常认真,颇具钻研精神。就在昨天,我们喝到了他历经磨难、耗资巨大(研发成本包括相当数量的茶和锅)熬制出来的茶膏。可是他在钻研之余,依旧是每天悠哉游哉地喝着他那N多种熟茶和能回甘的中药,依旧是忠实地热爱着景迈的甜香。茶痴兄的这种说法,与我自己的两条普洱茶消费观念倒是不谋而合。作为消费者,不该要求别人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作为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取正确的资讯。在今天,想获取正确的普洱茶资讯并不太容易。很多参加过茶会的茶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人数稍多的茶会上,茶友们对某种叫同一个名字的茶能讲出完全不同的N多种口感。大家的口感认知和茶的名称完全对应不上,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对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茶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一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还应该继续听名字选茶吗?无论这个名字是宋聘、红印,7542、8592还是班章、易武。至少,我是不会了,对我来说,茶的名字只是个代号。每次有朋友问我什么是好茶这个问题时,我都很难回答。我只能说,喝。喝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茶,暂时别去考虑转化的事,先找到自己的口感喜好再说,不然的话,真容易把自己搞乱。通过一些比较确立了自己的口感喜好之后,有针对性地了解要容易得多。每当有经营普洱茶的朋友在我面前报怨又碰到那种被“带歪”了客人,我也很无耐,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能帮上他们。其实对于个人的口感喜好而言,我倒不认为有什么“正”与“歪”。所谓的“带歪”是被灌输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只有某种茶才是好的,喝普洱茶只有怎么样喝才是对的。而被灌输了这种偏执观念的人所认为的好茶通常都不是自己喜欢喝的。来一个喝大厂货的,只要7542,问他为什么喜欢7542,他说因为88青好,问他怎么好,他根本没喝过,他师傅说那是最好的茶,给他泡易武古树,他说新茶不苦不涩一定不好。茶商晕了。又来一个喝山头的,问他喜欢什么茶,说老班章,问为什么,说是越苦转化得越好,茶气足(我有点冷),还是泡易武古树,他说不够档次,要喝就喝麻黑、落水洞(怎么不是越苦越好了?),问他怎么分,他说他师傅不用喝用手一摸就能分出来。交流到这个份上,任什么样的茶商都得败下阵来。辨识茶,我们不懂,不懂就学,一点点学,这不丢人。可是用自己的嘴喝茶也要跟着别人学,自己没喝过的,喝不出来的,都跟着追,那可实在是歪!哈哈,范伟被忽悠瘸了,到底要怪赵本山,还是怪范伟自己呢?现在普洱茶市场上的信息还是乱,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观念还在满天飞舞着,拦是拦不住。消费者是最被动的,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市场的状况,那么在现有的状态下,最好的办法是调整我们自己的消费心理。在我们对茶的认识不够的时候,可能还不太容易分辨哪些是忽悠,但只要是摆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些大大小小的忽悠们也就没有了市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对普洱茶倒底需要了解多少呢?我想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想从普洱茶中获得什么。如果只是想获得口感的享受,那很简单,了解、坚持自己的喜好,加上一些冲泡方面的技巧,就足以令我们满足口腹之欲了。如果在口感的基础上,想更多地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享受,那恐怕要多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茶艺、茶器、茶道方面的知识。如果尝试过后,认真喜欢上了它,决定在今后的日子里与茶相伴,并希望拥有自己的藏品的时候,需要学习的就太多了。首先应该从深入了解自己喜好的那部分茶开始入手,它们是多少年的茶,什么原料,什么样的仓储条件。当然,获取这些资讯一定要找对人,否则会被假资讯害惨。至于如何去认识人,就不是我能建议的了。拥有了自己的藏品之后,就要学习一些仓储知识,除了最基本的避光、无异味之外,温度、湿度、通风度这三个变量,就足够我们玩一阵子了。还要了解一些产区、茶种、制程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把自己收藏的茶品分别对待,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期望的口感。时时把自己收藏的茶拿出来品尝一下,感觉它的变化,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在我看来,用私家藏茶与商家大规模的仓储相比,就如同自家酿的米酒与市场上的商品酒去相比一样,既没有可比性,又一定有其共通的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存一些茶的,因为我喜欢,而且有信心。不过,学茶、找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真的是要随缘。不可操之过急,心急,便有违茶道,难有进境。遇到不顺时再心生怨忿,那离爱茶的初衷就愈发远了。至于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我就一窍不通了,因为我清楚自己是个胆小不愿承担风险的人,在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