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柏柳村白茶文化与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一、柏柳白茶文化与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柏柳村,在福鼎西南部,原福宁州遥香里二十一都。乾隆四年福鼎置县后,为十四都,地处翁溪、过苋、后井、后溪等村庄的中心。该村一谷中开,四周群山拱秀,岗峦起伏。春暖花开,漫山茶园,满披翠华,生机盎然,是福鼎大白茶的原产地。千百年来,柏柳村一直是沙埕、点头通往柘荣、福安、寿宁以至浙江、江西等地“货贸大关道”的必经之地。在清朝及民国时期,柏柳村因茶叶而发展歧异来众多的茶坊、米粉坊、酒肆、商铺、客栈及“财主厝”等自然形成了集贸街市,人称“柏柳街”。来柏柳收茶贩茶的商贾常年不断,尤其是货担挑夫日夜穿梭,整条街生意兴隆。柏柳村的大白茶种植与采制历史十分悠久,茶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村里现存的许多文物级实物可上溯到明清时期甚至更久。如横溪桥石拱跨溪古茶亭、柏柳古茶街、清代茶人梅筱溪故居及其记述业茶历程和贩茶南洋的手稿真迹等古迹与实物为柏柳村的茶业发展史提供了佐证。《中国茶树品种志》明确记载:“福鼎大白茶原产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点头柏柳村,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史,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查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GSI3001-1985”。此记载原于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查时,由“优质茶树种审定专家组”审查比较了全国77个最优异茶树种后,福鼎柏柳村的“白毛茶”名列第一,编为“华茶1号”,定名“福鼎大白”,并将之确定为全国茶树良种的对照种,向全国适合种茶的区域推广。2009年秋,柏柳村通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组的考察论证,确认柏柳村具有深厚而独特的茶文化历史内涵,即确定柏柳村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由刘枫会长亲自题写“中国白茶第一村”书法字幅加以正名。柏柳村古老传续下来的“白毛茶”于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审查委员会茶树良种审定专家组确定为全国茶树良种对照种并向全国适茶区推广以后,柏柳村民响应政府号召,顺应市场需求,开始大量培育优质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茶苗。近三十年来,柏柳村每年向全国各适宜种茶地区输送几亿株优质茶苗帮助发展茶园,已是全国茶产区闻名的优质茶苗培育基地了。此外村民梅相靖在原有育苗基地的基础上,选择新品种试点试种,加强育苗基地新品种茶树的繁育以及开发,并学会了从栽种、采摘、摊青、杀青,到揉捻、理条、晒干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把古老的白茶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其白茶制作技艺2010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光荣地被确认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二、柏柳村白茶制作技艺品质与价值体现现白茶制作原料品种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茶,其共同特点是叶色黄绿具光泽,嫩芽精尚肥壮,叶厚而质地柔软,茸毛多而长。白茶以上述三种良种制作,制品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回甘。其次是它传承悠远的古老工艺,上古先民最早采用制茶法与一般制草药方法相同,运用晒干或自然晾干,把鲜嫩的茶叶保存下来,这其实是现在的“萎凋”技术,它可保留着茶芽天然纯真的风味,体现远古茶艺的风采。还有福鼎白茶现代制作技术向科学、自然、优质发展,白毫银针取肥壮单芽为主要原料,白牡丹取一芽一叶或二叶,贡眉(寿眉)取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主要程序以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形式为主,并进行了拣剔、烘焙等工序,体现了技艺高超的制作技术。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大大失去实用价值。从白茶制作的流程可以看出它的科学特征十分鲜明。它的重要价值可从几方面把握:首先,白茶制作技艺沿习上古自然晾青茶叶“萎凋”工序,某种程度上发现并继承了中华医学的传统文化,沿袭了古代白茶文化,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白茶是人国特有的茶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白茶具有清凉解毒、治疗麻疹的记载,因此它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良方,一直以来深受茶人所喜爱。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医学界研究再次验证了白茶具有解毒、防癌、抗癌的良好辅助作用。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外销茶类中,被广泛地认为是最为和谐的饮料、最具保健功效的茶叶之一。这也说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为其科学性提供了依据,否则,没有用途的文化遗产就不成为遗产。白茶的文化艺术魅力还在于,白茶制作技艺集悠久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女性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符合人们普遍存在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时尚心理,加工法成天然,适合人们的需求。白茶特有的清香,并拥有时尚的女性茶艺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三、白茶制作技艺濒危状况与保护、传承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情况存在缺失或断层现象,福鼎白茶自创制开始,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农村广泛种茶,并会制茶,但主要传承人脉络沿习产生分化,所记载的传承白茶者其后代难以完全掌握先祖遗传。后百多年来,福鼎白茶起起落落,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也断断续续。当时福鼎乡村民间拥有广泛的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