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农民文化”.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赵树理与“农民文化”.doc

赵树理与“农民文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赵树理与“农民文化”赵树理,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注于为农民服务的工作中。据说,他的笔记本子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写作小说的内容,而几乎全是农村干部的工作笔记。由此可见,他的小说创作是客观写实的,身边的人与事就是活生生的素材。也正因如此,赵树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完全反映“农民文化”的小说家。他具体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处于20世纪40年代以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农民的酸甜苦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现代小说中便大量涌现出白话文著作,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宣传革命,但能够深入农村生活的作品并不出彩。自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政权,农村便经历了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等,农民对于国家也是举足轻重的。赵树理受到一定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崇尚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创作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以新观念感染之,为促进新文学的通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赵树理小说没有意识形态性,表达的仅是作者对农民的人道主义情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是不相吻合的。至于其中批评和讽刺那些落后愚昧,偷工减料的人,或者仗势欺人,胆小怕事的村干部,第一次阅览时很容易令人误以为他在贯彻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但经过调查,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思潮有巧合性。《讲话》的核心思想是“文艺服从于政治”,主张深入工农兵的生活中。作者主张艰苦奋斗,倡导自由恋爱,以文艺形式表达思想,但这并非与政治挂钩,例如,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时,并不了解《讲话》的主旨。因此说他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并不准确,他不是合格的为政治服务的作家,他仍是农民的代表,是该群体中的知识分子,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勾勒农村生活的图景,抒发对纯朴扎实农民品格的热爱,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这方面使我想起上海沦陷时期的著名作家张爱玲,她不谈及主流的革命思潮,不论外界形势,而关注男女的情感生活,与赵树理这一农民作家却又异曲同工之妙。诞生于农民群体中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明快幽默,擅长给反面人物起绰号,因此即便在描述反面角色时,我们也不会感到沉重愤恨,只是对其不良之举哭笑不得。这或许源于赵树理对农民真挚的爱,使故事能为农民欣然接受。接着,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互相对立的两派,一方是勤劳苦干,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另一方是与新社会不相适应的群体,人物个性鲜明,刻画详细生动。如《传家宝》中的李成娘和金桂这对婆媳对比鲜明,金桂任劳任怨,精明能干,婆婆能力不足又爱面子,不想失去一家之长的地位。赵树理将自己的作品称作“问题小说”,就是揭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表明他倡导或赞成的解决方式。例如《锻炼锻炼》中的杨小四和“小腿疼”,“吃不饱”,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在她们身上根深蒂固,只有靠“思想展览会”强制逼迫的办法才能惩治她们。既而,“大团圆”结局也是小说的重要特征。对立双方,正义的一方总能获胜。这是作者的希冀,落后腐朽的思想总有灰飞烟灭的一天,以此教育农民辨清黑白美丑。我们知道,赵树理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褒贬不一的,曾经被誉为“延安文艺发展的新方向”,他反映新生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后来“方向”的地位逐渐丧失,我认为这包含诸多因素。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政治相背离,农村的各项改革政策时而触犯了农民权益,维护农民的利益就可能与政治互相冲突。此外,赵树理的某些作品夸大了个人能力,例如解决小二黑与小琴婚事的几乎靠的是区长一人。没有他,两人婚事也许仍无着落。同时,优点有时也会变成缺点。赵树理将视角局限于农村,一昧创造农民文化,对城市生活不曾涉及,然而许多人对于农村故事不感兴趣,认为它过于单调乏味,这就使之难以普及大众。总体而言,赵树理为现代文学的宝库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农民文艺,幽默风趣,黑白分明,展示了农村经历一系列革命与建设的面貌。我想,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有志研究农民文化或对农村人情世故有兴趣的人一定不会错过赵树理的小说,这是中国现代文坛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