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卷(十)(含解析).doc
上传人:努力****幻翠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卷(十)(含解析).doc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卷(十)(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卷(十)(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升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正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需要看到,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差异化、多元化及高层次的需求。B.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C.提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避免物理空间式的、静态的、非社交化的服务。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其宗旨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引出“供需错位”问题,使立论极具针对性。B.文章从“供给”与“提高效能”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指明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方向。C.文章以儿童图书馆为例,剖析了公共文化服务须借助现代科技方便人们获取知识的必要性。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结尾通过各地的创新探索得出结论,回应了前文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文艺活动等公共文化资源,都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B.针对目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各种问题,政府部门、各基层单位应多渠道“精准供给”。C.公共文化服务要顺应新时代群众需求的变化的观点,符合“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理念。D.要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与“需”的高度匹配,就必须找准群众文化需求,想群众之所想。【答案】1.D2.C3.B【解析】【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