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下半年学校工作计划2012上半年,学校依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之下,顺利完成了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申报、教学楼整修、启动增收节支方案等一系列关乎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为学校突破自我,迎接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生存机遇与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学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贴近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工作目标今年暑假期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我校顺利完成了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申报和答辩工作,这是我校下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依照要求,做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相关工作。在这个总目标的统揽下,提出如下具体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制定和完善“订单式”培养实施方案,按教育部相关要求,将“双师”型教师比例由目前的79%提高到85%以上。——下半年启动高级技校申报工作。——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取得双证率要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保证在98%以上;学生德育操行合格率要达到90%。——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内涵。下半年要以教师节、秋季运动会等大型校园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衔接化和统一化。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就业一体化工作方案的制定。——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领导班子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三风建设”,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学校增收节支工作小组继续监督《节支方案》施行情况,确保节支工作取得实效。——9月份做好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师生来访的迎接工作。二、工作措施(一)加强校风建设,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1、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建立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一是坚持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理论素质,使班子成员在思想思路、观念方法、作风态度等方面做到高度统一,在解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难题等方面提高驾驭能力和决策水平。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每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召开2次以上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周定期召开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做到民主决策、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保持班子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最大限度地汇聚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2、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为重点,举办一期校科两级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聘请专家到校对中层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干部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定期召开中层干部行政工作会议,加强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学校各阶段工作顺利推进。3、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和谐的职工队伍一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利用起“校长接待日”这一有效的沟通方式,更多地倾听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此外,通过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做好职工思想状况分析调研,从而有地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二是通过“以老带新”等方法,着重加强对青年教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充分激发青年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工作督导小组对教学、行政和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二)立足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确保学校重点工作有序推进4、积极推进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创建工作在成功入选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后,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办公室要按照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条件,做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方案设计、特色建设项目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等各项工作,争取充分利用建设资金,完成学校下一步发展规划。5、总结暑期招生工作经验,创新招生工作思路认真总结2012上半年各区域招生经验及教训,为下一年招生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做好对重点生源地区学生的电话回访工作,在下半年尽可能多地争取学生来校就读。积极拓展联合办学渠道,扩大联合办学规模,继续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联合办学的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4所,确保我校的生源储备。6、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实现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不断扩大春季高考,高自考,成人高考、电大、远程教育的招生规模,成教科下半年要重点做好2012年成人高考宣传和报名工作,完成不低于40万元的全年经济指标。二是吃透用好培训政策,开展“定向就业、联合培训”项目,继续加强与滨海新区总工会及青海的合作,积极寻求优秀的合作培训项目,提升培训资质,扩大培训范围。下半年技能培训中心要力争完成1000人以上的社会培训工作,要完成不低于90万元的全年经济指标。三是加强同国际学院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