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过程汉文0801张瑞内容摘要:《山海经》是上古文化之珍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学者都对其性质和成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笔者拾人牙慧,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新解,发掘《山海经》与史前文明之关系。关键词:《山海经》;山海图;性质;史前文明《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学之中的瑰宝,上古文化之珍品,是为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奇书。之所以称它是一部旷世奇书,是因为他在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洋洋洒洒描述了四十多个国家,五百多座山,三百多条水路,上百个传说人物,更有几百种神怪异兽。《山海经》集地理志,艺文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体,记述保留了上古那段神秘与混沌时期大量的历史与神话,其价值确实不可估量。另外,《山海经》还开中国图文并茂的叙事的先河,经文中所叙述的奇人异物,在山海图中均有形象的反映。下面我就从此书性质及其成书过程进行简单的论述。谈性质,势必要先谈一下《山海经》成书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大多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这一阶段,从经文内容及历史来看是比较可信的。我们将先秦时代划分为上古阶段,而《山海经》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是上古的内容,秦汉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山海经》的创作提供了条件。有几个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佐证: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赠送给皇上一只鸟,但它什么都不肯吃。当时的著名文人东方朔看到了这只鸟,就向皇上介绍了它应该吃什么。一试正如东方朔所说。汉武帝龙颜大悦,便问东方朔如何得知的。东方朔回答说自己是从《山海经》中看到的。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汉宣帝时,上郡的一处洞窟塌陷了,有人在里面发现了一副叫作“反缚盗械人”的壁画,但无人知晓是何意。就在此时,当时的大学者刘向就向皇帝指出,这幅画叫做“贰负之臣”。皇上问他如何得知,他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中知道的。皇帝大惊,群臣哗然。从此读《山海经》的热潮开始蔓延开来。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汉朝时,《山海经》就已经被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所熟知。可见,较为完整的《山海经》在汉朝中前期就已形成。而我们前文谈到,既然《山海经》是开中国图文并茂记述的先河之作,那么我们势必就要谈到山海图。事实上是先有山海图后有《山海经》,而山海图又是直接反映山海经文的最有利佐证。可以说是有了山海图的生动真实才会更突出《山海经》的精彩。所以在此有必要论述一下山海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众所周知,图画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我们古代的先民将所见所闻的东西以图画的形1式绘制在各种载体上,以示后人。而对于山海图,更是先人智慧的高度结晶。山海图在古代已久负盛名,历代名人均有高度评价。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流观山海图”的名句。晋代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在畏兽画中”等文字,可知在晋代山海古图是存在的。而且从《山海经》文字记载中,有很明显的为图说明的痕迹,如:《海内西经》中写到:“开明兽······向东立于昆仑上”。但很可惜,古本的山海图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散失了。但是山海图的存在是肯定的。在此之后,南朝画家张僧繇和宋代的舒雅又为《山海经》重新绘制了一次山海图。根据《中兴书目》记载,张僧繇曾为《山海经》绘制《山海经图》十卷,宋代舒雅又重绘十卷,当然张、舒的版本于最早的《山海经》古图也不尽相同。但是很不幸,这版本的山海图亦亡。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存世的山海图就是清代毕阮和郝懿行所绘的版本。此二人对山海图的介绍在历史上可谓是最详尽的,而他们也对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山海图的版本及猜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和总结。毕阮写道:“《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禹鼎也。《大荒经》以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徽与古异也······陶潜诗亦云:‘流观山海图’。”而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序》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综上我们大致可以理清关于山海图的脉络。山海图的版本有三,前两个已经散失,无从考证,只留下各朝学者对其的猜测和分析。而这三个版本中,古本山海图是最能够反映《山海经》内容和精髓的版本,因而在众多版本中,古本山海图是最正宗的版本,价值最大,最值得研究。既然古本山海图的价值最大,我们势必就要对以下古本山海图的来源与形成进行研究。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古本山海图的推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术说。一.禹鼎说禹鼎又称九鼎,夏鼎。相传夏代第一个君王大禹受九牧之贡金铸造九鼎,以象百物,使民知神奸。关于鼎禹的传说,见《左传·宣公三年》。至于这种说法,得到了后世的许多学者的赞同。其中不乏胡应麟,毕阮等大家的赞同。包括当代大学者袁珂也认为《山经》的部分古图由禹鼎之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