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简介.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简介.doc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简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附件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简介重庆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是学校的主干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针对西南山区交通和车辆运用特点,依托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车辆工程实验室,围绕汽车智能控制、载运工具运行品质、燃油微粒化与汽车排污控制、交通与车辆安全进行大量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在车辆节能、新能源应用、车辆主动和被动安全、交通安全和救援、离合器接合的自学习控制方法、微型客车空气动力学、燃油溶气喷射微粒化机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特色,形成了“汽车智能控制、燃油微粒化与汽车排污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品质、交通与车辆安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为地方交通和汽车行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高级人才,对地方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西南地区该领域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学科拥有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25人。科研设备总值2300多万元,实验面积3500平方米。近三年,该学科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及部委科技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3项,横向项目30余项,主要在跨座式单轨交通整车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跨座式单轨交通电牵控制关键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营运车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仿真预测技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助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获各类奖励13项,获专利7项。目前,承担国家及部委科技项目7项,省级项目15项,横向项目20余项。该学科在燃油微粒化与汽车排污控制研究方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深入地研究了发动机燃烧组织、燃油喷射雾化新模式与应用技术,在燃油溶气微粒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在用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的检测/维护(I/M)制度和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该方向先后主持完成“柴油机喷射雾化新模式及机理的基础研究”、“柴油机燃油喷射准气化新技术的研究”、“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特性研究”、“重庆市汽车维修行业机动车污染治理技术及对策研究”、“燃油溶气喷射雾化机理研究”、“天然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天然气发动机空燃比和点火提前角优化方法研究”、“汽油直喷式(GDI)发动机技术基础研究”、“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燃油喷射动态特性”等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10余项。目前正在进行“重庆市交通行业节能统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柴油机燃用二甲醚燃料基础研究”、“排气消声器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研究”、“机动车尾气排放物智能定位采集系统研究”、“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天然气汽车改装及维修技术》和《溶气燃油喷射雾化机理与燃烧仿真研究》等专著和专业统编教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道路交通运输工程》等。其中“燃油溶气雾化与燃烧新技术的基础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解明了燃油溶气喷射雾化的机理,初步掌握了汽油电控缸内直喷混合气形成、燃烧组织的原理和技术,在用车尾气排放控制和天然气汽车、发动机燃烧新技术方面的取得了系列成果,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汽车智能控制研究是本学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该研究针对重庆与三峡地区交通道路状况与特点,较深入地研究载运工具在丘陵和三峡地区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性能及监测控制技术;在载运工具的运行性能及监测理论、方法和技术,车辆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该方向曾完成国家863计划的子课题“汽车AMT系统嵌入式电控单元开发”和“汽车电动动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建模及仿真研究”、“汽车电动动力转向系统参数匹配研究”、“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自诊断设计方法的研究”、“高速公路营运车辆性能测试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汽车变速器智能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桑塔纳轿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研制”、“可靠性寿命分布预测程序库”、“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研究”、“长安微型车齿轮齿条转向机在线检测设备研制”等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为企业生产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其中:“可靠性寿命分布预测程序库”获得1997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高速公路营运车辆性能测试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出一些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提出了离合器接合的自学习控制方法、最佳动力换档规律的自学习算法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和ISTP收录10篇。汽车人机工程学、清洁汽车技术、汽车材料表面处理等研究也是本学科研究的一大特点。该研究开发的基于UG软件的汽车总布置设计人体模型二次开发软件,在国内属首次开发,成果已应用于长安微型汽车车型开发以及长安CM8、CV9等车型上,为重庆市的汽车研发与汽车制造业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