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doc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文学院09级10班罗小娟学号:200902141016【摘要】亭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上溯到2800年前的周代。以往的作品大多从亭在园林中的地位、建筑特色等角度来解析亭,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根据其丰富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来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这一意象所代表的伤离别、悲今夕、求隐逸的情感。【关键词】亭意象情感一、亭的概说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是一种供人休憩、眺望和观赏的园林小品,素有“园林中的眼睛”之称。亭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上溯到2800年前的周代。不过,那时候的亭并不是作为休憩娱乐的场所,而是出于实用的需要,一般都建在边防要地上,并设有小吏办公。当时还有一种烽火亭,是“伺候望敌之所”。到了战国时代,亭逐渐成为行人驻足小憩、避风雨和邮驿的地方,这种亭称为客亭、驿亭和邮亭。因此在《说文》中记载:“亭者,停也”。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建筑形式的亭,此亭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组织,每个亭都设有“亭长”。相传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亭长出身的。将亭作为点景建筑,在园林中出现,最早的史料见于南朝和隋唐时期。从那时开始就出现了以“亭”为歌咏对象的诗文,除了被我们熟知的《醉翁亭记》《兰亭集序》意外,唐代杜甫有“乾坤一草亭”,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涵虚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明张宣题倪攒《溪亭山色图》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清代画家戴熙在《赐砚斋题画偶录》中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把山水中一座空亭,看成是山川云气吐纳的精神凝聚焦点。亭逐渐从功能性向观赏性发生了转变,成为了文人聚会的场所、文学活动发生的背景空间。二、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世人都爱用“凝固的音乐”来赞美建筑,但对于中国建筑来说,这可能并不是赞美,而是盲目的误解和歪曲。“凝固的音乐”适用于西方建筑,而中国建筑却恰恰相反,“中国建筑的空间,是时空融合的空间,它具有流动性、无限性,绝不是什么凝固的音乐,勉强而喻之,是一副无尽的流动的画卷。”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的亭,是将外界的自然景物引入到亭内,使人从小的空间,进入大空间,从客观的景物观赏,进入到主观的艺术意境,突破有限,进入无限,从而使人对周围环境、历史和整个人生产生一种富于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而反过来,这些感受和领悟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使得“亭”成为了常用的文学意象。“文学意象乃心物双向交融的艺术符号,体现着客观具象性与主观喻象性的有机统一。”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2009年版,亭在历史上的主要功能和形态所具有的客观性是构成“亭”这一意象的基本要素,而文人们寄寓其中并使之诗文化的主观情感便是这一意象的灵魂。而由于亭的不同功能、不同造型,“亭”也称为了多种意象的代表。1、伤别离——长亭提到长亭,大多都会想到送别。在我国的历史上,亭被广泛用于迎宾送客,是古代送别亲友、践行小酌的地方,这类亭常建在路旁和江边,成为一种和离人、相思、旅愁相联系的极富感伤情调的文学意象。唐代《菩萨蛮》(相传为李白所作):“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呵,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长亭、短亭!但见归程,不见归人,可见“长亭”、“短亭”在这里就是离愁的表意。再看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虽不知是作者为送别何人而写,但却是将送别场景一一再现。长亭、古道便是典型的送别意象。古典传统名著《西厢记》里,也描绘了相国千金崔莺莺在西风残照、衰草迷离的秋天,于十里长亭送别张君瑞的凄楚场景。由此可见,“长亭”虽无特定的亭名,却常与离愁别绪联在一起,成为古代作品中常用的伤别离的文学意象。2、悲今夕——古亭古亭在此不是指建在古代的亭,而是一种意象,很多诗人、词人于古亭之上道古论今,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最典型的便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怀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上片写诗人登上赏心亭,看到了无边无际的秋色,滚滚的长江,错落有致的峰峦,本该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