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就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得关系,柔弱得柳枝那摇摆不定得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得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得美好祝愿。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得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得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得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得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得勇气。(2)凌寒不屈得顽强(3)高洁脱俗得风骨、不同流合污得心志(4)隐者高士得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得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得影响,于就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得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得意象。(5)清冷淡雅得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得媒介:梅花在成为春之使得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得工具。(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得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得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得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瞧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得朋友。自己对友人得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得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就是诗人高雅情操得表现。“梅花使”便成了驿使得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得雅称;“梅花约”就是指与好友得约会。)(7)梅子得成熟又比喻少女得怀春。(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得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与与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得祝福语。★梅花得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就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就是南北得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得传说。于就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得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得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得大团结。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得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得危害,喊少发生其她毁灭性得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3、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得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得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得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得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得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得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得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得仁人志士,正人君子。(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得疼惜珍爱。菊得淡雅素朴,也在历代得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得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得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得隐士。4、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就是坚贞、孤直与高洁得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得赞美与追求。5、莲: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得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得男子得深长思念与爱情得纯洁。6、梧桐:凄凉、悲伤梧桐就是凄凉悲伤得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得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得悲凉情绪,而梧桐树就是典型得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得卑微(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2)草木繁盛:以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