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内容解读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内容解读学习教案.ppt

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内容解读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mùbiāo)指向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四、增强课程目标(mùbiāo)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五、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shūxiě)质量普遍偏低。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课标修订所坚持(jiānchí)的七个思路四、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1.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2.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3.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4.学会“对话(duìhuà)”——通过激发与点拨,对话(duìhuà)中学习;5.大语文观——实践中学语文,生活中学语文。五、坚持语文课程(kèchéng)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kèchéng)基本模式。六、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读书,经典诵读。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方法:读书,感悟;积累,梳理;运用实践;熏陶感染。七、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kèchéng)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kèchéng)保持“开放”的态势。新课标作了哪些(nǎxiē)修改?第一部分(bùfen)前言一、课程(kèchéng)性质二、课程(kèchéng)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新增“方法、习惯、熏陶、发展”:“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liánghǎo)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liánghǎo)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核心价值体系”:“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yōuxiù)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方式提出“问题意识”:“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gǔl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第二部分(bùfen)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mùbiāo)与内容(二)阅读(yuèdú)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第2条,降低写字量:由“20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第5条,强调“姿势(zīshì)”与“习惯”:“写字姿势(zīshì)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二)阅读第2条,“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整(tiáozhěng)到第二学段。第三(dìsān)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增加了第4条,强调“姿势”与“习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二)阅读第3条,词句训练,增加了“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第5条,增加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三)习作第5条,不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要求,改为:“习作要有一定(yīdìng)速度。”第三部分(bùfen)实施建议3.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yuǎnlí)文本的过度发挥。”4.对“有感情的朗读”有了明确的定义:“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yǔyán),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