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东源县第一小学张秋华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对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诸多方面得以体现出来,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标志,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考验,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和其它科目教师的区别所在,因为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作文兴趣培养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共勉。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写作的热情就高涨,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合情合理。如:通过角色的表演、情节过程的发展来完成习作,此时的情境同学们看的真真切切就有内容可写,都能把活动的过程及情景,情感真挚,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形成习作。二、关注生活,培养兴趣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情感为纽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和教会学生写自己生活方面取得的进步、成就方面的事。利用活动课和自习课跟学生畅谈,尤其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达到沟通感情,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作文指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打下基础。如: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童趣的,抓住课文之中的童心之趣,指导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生活中的趣闻对照,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这样扣住教材中的童趣,启迪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趣闻用一段话或几句话真实地写下来,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内容来写,克服了学生为做“无米之炊”而苦恼的弊端,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挖掘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兴趣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小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作文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爱受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是小学生们的天性,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在班里是最好的,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采用多鼓励、多表扬方法,并把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好词抄下来让学生读、议,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作文内在的美感,学生作文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在班学习栏中收集一些好的学生文章、优美的句子、段落,让学生参与优秀作文赏析。对写作较好的学生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投稿或参加作文比赛,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对作文较差的学生,进行热情帮助和细心指导,挖掘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让他们得到点滴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四、以改代教,引发兴趣在对待学生作文批改上,学生对教师过于精细的批改,往往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吕淑湘先生说教师批改作文是“无效劳动”。他们都不赞成教师精批细改。好作文是学生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改。叶圣陶先生说过:“养成自己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修改作文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精雕细刻,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可能影响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上。古人说得好:“举网提纲,振裘拮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在作文的批改中,首先示范批改一篇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习作,教给学生自改的知识和方法,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后与原文相比较好在哪里,使学生领悟到修改作文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同桌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改”。由优生指导带动后进生,让他们互帮互学,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又能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及合作能力。二是增加师生面批的次数。向学生当面提出习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应怎样修改的建议。这样学生心通,文通,可减少了大量的无谓的劳动,使我们语文教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一般情况下,每次习作,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实行面批,并以此比例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当面指点的机会,面批改后,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让学生体味到了当“老师”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五、通过课外指导,巩固兴趣学校成立作文、小记者、校园报等课外兴趣小组来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兴趣小组成员带动全体同学参与,共同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提出建议或修改要求,鼓励学生习作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在想象作文中,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