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4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过去二十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在改革开放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展望未来,核心区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国务院批复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将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首都创新发展先行区,核心区要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模式,持续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海淀区和首都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精神,更好地引导核心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文件,制定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核心区建设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经济总量、重点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环境营造、机制体制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引领中关村发展的增长极。1.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提升“十一五”期间,核心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0年总收入突破705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8倍,年均增长23.2%。重点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若干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总部型大企业,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集群。2005-2010年,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从1727亿元增加到4369亿元,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4.5%上升到5.6%,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975亿元增加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18.3%,计算机设备业从645亿元增加到1581亿元,年均增长19.6%。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05-2010年,核心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从170亿元增加到653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从45亿元增加到130亿元。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9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收入119亿元,先进制造业实现收入306亿元。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总部型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以总部型企业为代表的核心区企业积极探索通过并购、吸引风险投资、国内外上市、在外地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利用全国资源乃至全球资源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核心区公开上市企业达到88家。2010年,核心区亿元以上企业达到732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7家,较“十五”末期增加一倍以上;72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占全市的58.5%,在全市重点培育的7家500亿和千亿级企业中核心区占据6家。高新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与融合,涌现出一批新兴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催生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出版等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生物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2010年核心区现代农业与动植物育种收入突破78亿元。2.自主创新持续领先,从跟随创新向国际同步创新迈进“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大力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迅速增加,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标准,创新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曙光超级计算机、神舟七号、嫦娥一号、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等技术国际领先,膜生物反应器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国内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龙芯处理器、TD-LTE芯片、智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