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广东民歌一、教学目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岭南春早”这一单元的内容介绍,让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学唱,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进一步体会“音乐家与你、我、他”的关系,从而获得音乐审美的享受与陶冶。二、课时:3课时三、教材分析广东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它们大都是在民歌流行地甚至全国家喻户晓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广东民歌和全国其他地区民歌一样,早在远古时代,伴随着劳动而产生.1986年,在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陶罐残件,上有五人手拉手起舞的生动场面,表明新石器末期广东先民在劳动之余有了最原始的歌舞.广东民歌流传区域主要包括珠江流域,广西东南部,海南大部分地区,北以南岭为界与湘赣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语方言.广东本土的各种民歌,由于各地语言,音乐曲调,生活风俗有别,形成了不同的民歌类型,如越讴,山歌,田歌,咸水歌,木鱼歌等.其中关于"讴"字,据汉《礼乐志》记载:"武帝定郊祀之礼,乃令乐府,采诗夜咏,有赵,代,秦,楚之讴."可见,"讴"是一种诗和歌相结合的民间文艺形式.广东民歌千姿百态,是远古文明发展在百越先民中与生活结合的传承,随着语言方音的发展繁衍,特别是粤语,潮语,客语几个方言支系语音,字调的反差,衍生成音调和结构形态相异的百十个不同的歌种,遍布岭南大地,闻名的有《落雨大》,《哩哩美》《卖杂货》,《唱春牛》等。广东民歌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与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民歌一样,广东民歌再现了劳动人民的丰富情感,民歌中既有悲情的内容,也有欢快的情绪.但总体而言,以悲情为主。粤曲概述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荔枝颂》是广东音乐中脍炙人口的一首粤曲小调,它由陈冠卿撰曲,最早由红线女演唱,在广东广为流传.《荔枝颂》的曲式结构是:它是多段体结构的乐曲,由四个大段落组成,每一段以相同间奏过渡,乐曲前后配以相同的引子,形成首尾呼应模式.乐曲的主体是羽七声调式,多次与宫调式进行调性交替,红线女(1927——)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12岁便活跃于粤剧舞台,她音质优美,音色清脆秀丽,歌音的韵味很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红腔”.《荔枝颂》是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出的成功制作。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6年5月20日,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54615.htm"\t"_blank"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