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扶持企业发展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编者按:为推进落实国家、省和我市“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及我市在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各项财政惠民政策,宣传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程序和办事流程,市财政局正在开展“2010财政宣传月”活动,认真梳理了国家、省、市出台一系列财政惠民政策,让这些政策更好地被社会各界了解、运用和监督,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惠更多百姓。一、省级促进科技发展政策(一)支持实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省财政安排自然科学基金10000万元。基金主要面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加强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原始创新和前沿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性科研问题研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小企业成果转化。省财政预算安排5000万元,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鼓励各市、县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引导银行向发展新兴产业的科技型小企业发放成果转化项目贷款,对银行贷款本金损失部分由专项资金给予代偿,缓解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支持实施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专项引导资金3.2亿元,用于支持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加强集成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培育重大目标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支持社会领域的应用研究与示范,加强技术集成,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10亿元。从全省产业技术发展的布局和需求出发,以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健全产业链为目标,遴选创新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好、企业成长性高并有望较快形成战略产品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成各方资源,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专项。(五)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省财政预算安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级配套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由我省直接组织申报、获准立项且承诺配套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配套。(六)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专项引导资金2亿元。采取拨款、补贴和贴息三种资助方式,支持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面向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的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以及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以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目标,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开展的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七)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平台)专项引导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二、市级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属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且设备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经审核按当年设备投资总额的0.5~1%予以奖励。奖励纳税大户。对上缴规费及上年入库税收增幅达到全市平均增幅的工业企业(指集团公司,下同),当年入库税收(增值税、所得税,下同)300万元以上、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的部分,其地方留成的50%奖励给企业;当年入库税收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对入库税收首次突破1亿元、2亿元、3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法定代表人不同的奖励。鼓励升档晋位。对位列“三十强”工业企业前三名且纳税销售增幅超过“三十强”平均增幅的企业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对首次进入“三十强”的工业和在“三十强”工业企业排名中晋升5位以上(含5位)的企业奖励法定代表人5万元。(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强化节能减排。对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当年竣工投产且被列入省级及以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项目,经审核按不高于项目设备投资总额的1%予以奖励。对当年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5、鼓励自主创新。每创办成功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企业5万元,每申报成功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或省级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奖励企业10万元。6、保护知识产权。对新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且专利技术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的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7、实施品牌战略。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评为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8、推进“两化”融合。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