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doc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内容提要: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国有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模式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关心并力图探索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各级委托代理人问题、股权问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治理结构;国企改革;剩余索取权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构架――三级授权治理结构。第一级是各级政府授权给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全部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宏观上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不直接经营国有资产,而是通过经营国有资产的产权运营主体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第二级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给国有控股公司,专司国有资产经营和产权运作。控股公司用所投资企业上缴来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通过投资、控股、参股、产权交易等形式来组建和管理国有企业。第三级是国有控股公司授权给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资产参股、控股公司,他们拥有法人财产权,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任务。而在三级授权的经营体制下,委托―代理关系伸出许多具体环节,详细可用下图表示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效率仍然低下,亏损持续恶化,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国有企业顽症症结何在?下面将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各级委托(代理)人问题:1、作为委托人的国家――政府,目标多重,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影响代理人行为,破坏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政府对人力资本的剩余决策权实行保留,并在企业内设置各种诸如党委、妇联等机构,使得公司的商务管理着力不够。另外,政府是由有着自身目标的行为人组成,这使得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目标更加分散和多元。政府或者更为准确的讲,政府官员只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他们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并不存在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驱动力,而他们却在这条委托代理链条上很可能谋求分得“一芍羹”。由于政府的政治强势和股权向政府集中,国有控股公司具有典型的政府性质。这体现在:(1)企业经营者来自政府,到企业后仍保留政府官员身份,同时,由于政府选人标准并不限于商务管理还包括很多社会标准,因此,他们很难选择到能使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管理人才;(2)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基本上都是具有政府官员身份的内部人;(3)政府综合部门和职能部门对企业实施交叉控制。近些年来实施的“稽查特派员”制度仍没有超出行政监管的“窠臼”,在实践中的作用甚微。而国家授权集团公司经营国有资产的制度则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出资人)的不明确以及继续沿袭政府职能,并未使众矢之的的“内部人控制”得到有效控制。在明确出资人方面,改革甚至不是在向前进,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后退,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链上又多出一节,利益主体和管理更为复杂。2、经理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方便“虐待”物质资本的可能,并且其目标函数多变,忠诚程度取决于代理契约和经济法制环境。但是,即使经理尽职尽责,由于国有企业经理面对的是职工,国家在追求社会目标的同时承诺广大职工就业权,使经理对职工并不享有处置权,这使得在经理对职工的管理上激励和约束陷入困境。3、在委托人方面,每个国民对企业资产拥有和别的成员完全重合的权利,单个所有者因不拥有独享的收益权,存在严重的“搭便车”心理,对企业命运的关注下降,甚至漠不关心。由于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转让企业的所有权,对企业资产经营者不可能具有强有力的约束。而且,事实上全体国民作为委托人,并不拥有真正的所有权,企业资产权实际上转移到各级政府及企业经营者手中,出现“所有者缺位”。(二)股权问题:股权分散的股份公司中,股东不可能直接从事经营,其成本太高,必须聘任专业性管理人员来专司经营。而为控制经理人员行为以服从利润最大化,必然产生代理成本,其大小和所有权与经营分离的程度相关,所有权与经营分离的程度又与股权的分离程度相关,股权越分散,委托人的监督费用和可能损失也就越大。委托代理层级越多,范围越广,谈判和监督费用也就越高。当代理成本超过一定限度,委托人就会弱化甚至放弃监督,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节约代理成本应控股相对集中。但是,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是,股权过分集中,强调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比例的平均值为44、9%(田志龙等《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管理世界1998,2)在国外,日本和德国通过公司间持股以及银行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较为集中的股权形式,美国的各类养老基金等机构也出现了对个别公司集中投资的情形,其目的是为了强化机构股东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搭便车”等问题,从而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