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形势与政策专题五讲义产业转移与大学生就业一、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条件和动因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主要分为: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两类。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竞争产业转移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新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移并迅速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国家产业转移也随之加快。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的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提高,使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随着英国产业高度发展,国内产业成本逐渐升高,市场容量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逐渐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开启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科技与产业转移浪潮,输入国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凭借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的英国工业企业到美投资,成为第一次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及最大受益者。美国借助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及技术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经济崛起,不仅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更是超越了英国,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霸主。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西德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使得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而美国自身则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德国、日本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德国、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新的“世界工厂”。也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3.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东亚和部分拉美地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契机,逐步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产业的过渡,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由于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输入地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具有了新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美、日、德等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将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亚洲新兴经济体承接了美、日、德等国家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和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并且把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内地成为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大陆地区还以广阔的市场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从而使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可以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这个是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国际产业转移有什么新的发展趋势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其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1.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满足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消费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债务型经济以及超前消费,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在这种消费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是发达国家把世界作为加工厂,进行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典型的加工基地类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