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文本,与书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有时更是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对话!从教两年,实习一年,算算自己与语文课堂也结缘已久!自小我就喜欢看书,喜欢在书中遨游,喜欢在书中找寻自己。工作之后,工作的忙碌与焦虑让我一时间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心浮躁了,就很难在走进书中!所以最初的教学,我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从教参中,网上,其他同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的就开始上课,最初的“拿来主义”倒是给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让我的课堂按部就班!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我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被动的接受我灌输的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也没有多少提高!于是工作之余,我开始看一些优秀的教案,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视频,有时候也去同年级组老师那里去听课。我发现,一趟成功的、精彩的课堂,教师很关键!这里所说的教师很关键,不是说教师这一堂课需要讲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很重要!这就谈到了教师自己与文本作者的对话!首先教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自己对于文章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而且这种见解和认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样教师对所讲有了自己理解和感悟之后,在进行讲解,他所用的就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收获,这样一来,因为是自己的东西教师运用起来就更游刃有余。其次,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就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潜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这就是阅读对话的第二步!学生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于是语文课堂就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听!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有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立的处理,课堂肯定会精彩纷呈!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让自己静下心了,在授课之前先让自己与文本作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这样再去上课,我的课堂没有了以前的死气沉沉,学生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记得,那是讲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因为之前对于周敦颐,对于莲花,对于盛唐时期追求富贵的世风,对于陶渊明的性格为人做了深入的了解,自己对于《爱莲说》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不在照本宣科的念教参,备教案!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就君子和莲花的品行这个角度进行对话,让学生多角度的去理解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周敦颐,走进陶渊明,走进盛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再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又提到了数次被贬,但从未消极避世的苏轼,提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让学生们对于莲花,对于周敦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最后一个环节谈自己的认识时,有些学生说的非常好。有学生说,他觉得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令人佩服,但是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质更令人佩服!这节语文课不仅学生收获颇多,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浅!而这一些都是与文本对话的结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对于文本的解读很重要!阅读及对话,潜下心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古诗教学策略学习心得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呢?一、感知课文内容许多老师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即刻休止,名义上进行了朗读训练,实际上这项训练近于荒芜。何不采取一种相反的策略,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如此一来似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问题是为朗读进行的感知课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例如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语文1第一单元是四首中国现代诗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总体说明中一开始就提示:这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编写者用精练的词语高度概括了这些诗作的情感特点,这些感情基调也应成为朗读者感情表达的基调。朗读者事先应寻找相关提示,若无提示,自己要认真感受体会、总结提炼,以求朗读内容、朗读方式的定向的准确无误。再有,每首诗的情感倾向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呈现不同的层次,其间起伏高低参差互见。例如《沁园春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但我们在把握时不能简单化,要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