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教学设计生科gema课题: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科目:初中生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策略北师大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该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采用课前讲授式、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验学习。课前引导。教师课前先进行课前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接下去的探究实验中寻找答案。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2-3人为一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在旁边加以指导。教师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课前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教学内容分析“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中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一节探究性实验课,该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既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熟练了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又可以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从而使学生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另外,熟练掌握显微镜使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之一,历年来的初中实验操作技能测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⑵尝试区分人体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2、能力目标:⑴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⑵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血管的保健或简单解释一些血管疾病的病理。3、情感目标:⑴通过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⑵通过观察小鱼的尾鳍内血液流动后,将小鱼重新放回鱼缸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⑶通过观察血管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二)教学难点:1.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培养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平日里,我们有时不小心就会将身体的某个部位划破后出血,有时身体不舒服时还需要输液治疗。那你知道我们划破的是什么?输液时,液体进入人体后在什么内流动吗生:是血管。师:对,这就是我们人体内的血管——血液流动的管道,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板书: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讲授新课师:刚才提到的出血,有时出血和输液选择的部位不同,这与我们人体内的血管种类不同有关系。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鱼身体里的血管及其中的血液的流动?生:想!(异口同声)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鱼身体里的血管的类型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三)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师:请同学们阅读新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生:(看书)师:通过看书,你对实验设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只包裹其中的一部分行不行?如果把小鱼的头部包裹起来,小鱼会怎样?如果只用湿棉絮包裹鳃盖行不行?实验中小鱼很容易乱动,不方便观察,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实验中,显微镜的光线应该调亮还是应该调暗?为什么要用尾鳍色素小的鱼?)(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对于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可通过点播来解决,但要杜绝直接给出结果;同时,对于实验中应该注意而学生未能提出的重要问题,老师可能采用反问的方式进行补充。)师:(在解决了所有疑惑后,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实验)1、参照教材实验的方法步骤包裹和安放小鱼;2、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情况(强调使用低倍物镜);3、区别不同粗细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4、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时常用滴管向棉絮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后,应将小鱼放回鱼缸。)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教师总结实验师:(提出讨论问题)1、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怎样做才能既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又不会使小鱼死亡呢?2、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师:老师就学生答案进行说明或纠正,并总结本次实验。由于心脏和全身各类血管的连通,形成了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所以保证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