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黄华经营水疗酒店的“N形”人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儒商黄华经营水疗酒店的“N形”人生.doc

儒商黄华经营水疗酒店的“N形”人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连锁加盟jiam.shgao.comqyue儒商黄华经营水疗酒店的“N形”人生恐怕很少有人能走出这样的事业轨迹来。直步青云时,毅然放弃,遂单刀赴港,白手兴家。渐入佳境时,大胆跨行,更紧抓机遇,及至巅峰。云端漫步时,直坠落地,竟四面楚歌,进退失据。惟壮士断腕,开创新天,始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一成一败,一败一成;一升一降,一降一升。这就是黄华用胆略和坚毅走出的“N形”人生。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永远的鲜花也没有永远的绿叶。艰辛与磨难的反复,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才能缔造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我衷心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早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敢于走有自己特色的创业之道。黄华的话被淹没在一片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中。为他鼓掌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子们,刚刚结束的这个名为创业之道,赢在胆略的演讲,点燃了他们火一般的创业激情。这些青春的脸庞,这些焦灼的、迷惘的眼神,让55岁的广州地中海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有过一瞬的恍惚,他的神思越过这个时间,穿过这个空间,来到那个遥远的却仿佛就在眼前的创业时代。在那里,他看到一个同样为创业激情所燃烧的年轻人,不同的是,这个年轻人的眼睛里没有焦灼、没有迷惘。这个成熟得有点可怕的年轻人就是他,1983年的黄华。黄华同风起,扶摇直上28岁的黄华在西环一栋普通写字楼里奋笔疾书,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发出数百封商函,告诉他在过去数年里积累下来的那些外贸客户们,他来香港了,他来香港自己做贸易了。这是黄华到港的第三天。他已经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事外贸所积累的业务知识和客户资源是此时的他唯一的本钱。在他跨过窄窄的罗湖桥时,2000港元的退职金就是他的全副身家。几天前,他还是梅州市外贸进出口公司的一名业务负责人,肩负着涉及几十间工厂、几千人的出口业务的管理大任,他经管的外贸产品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上的出口额不少于2000万元。仅仅几天之内,境况两重天。现在的他,褪去了华冠,既当老板又当伙计,白天上班晚上打地铺,他必须风餐露宿风雨兼程,他必须忘掉簇拥学会忍耐。黄华无惧艰苦,勤奋和艰苦奋斗一直是他的性格基因。但想成功,光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用巧力。喜欢下象棋的黄华最爱出奇招,商思敏捷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聪明地利用了客户资源和经营贸易的经验。他用客户的银行信用证,通过银行向内地厂家订货,轻易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到洋行,让他们提供产品的最新样版,还把脉国际市场,发展陶瓷、手袋等新产品,始终走在潮流的最前沿时间像闪电划过。在香港的第一个365天里,黄华做成了300多单生意,获纯利30多万港元,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来得这么快,黄华却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依旧惜时如金,依旧亲力亲为,甚至加倍努力。让他不安的是经销低廉的竹制工艺品赚钱很不容易,虽然货如轮转,财富积累速度却如老牛爬坡这是我要走的路吗?锁在他心里的问号越描越重。不,黄华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他渴望改变,他相信,只有办实业开工厂才能稳定货源,所以他开始寻觅新的商机。1986年,黄华以港商身份重返阔别三年的故土,创办了梅州第一家三资企业南方手袋厂,也开启了自己投资内地、逐渐移转事业重心的惊险旅程。南方手袋厂当年所创下的多个第一和多个之最,让改革开放之初的梅州人耳目一新,奉为经典,也成为黄华内地事业的一块胎记,在此之后,他的许多项目都被外界冠以开先河、样板工程、某某模式的评价。从空对空的贸易业到实打实的制造业,黄华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漂亮转身。从此,他的事业像站上了自动扶梯,轻松地,一路向上。而这次跨行业发展的成功也让黄华明白一个道理:不想做池鱼,就不能恋故渊,凌空跃,风景更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创办南方手袋厂的同一年年尾,黄华又在深圳办起了翠亨村酒楼。黄华显然是有备而去的。先是豪华装修,再打出港厨主理的概念,一套组合拳出去,风头一时无两。不过,就算聪慧如黄华,也绝对没想到,就是这间酒楼,把他的事业从自动扶梯上拉了下来,塞进了直升电梯。1988年,正在酒楼办公的黄华莫名其妙地被几位常客请进了包间。客人们起初并不相信眼前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是这家知名酒楼的老板,但是他们随即被黄华连喝三杯的豪气所震。推盏换杯间,宾主尽欢,黄华不凡的风度、出众的口才和高远的见识让这几位客人大呼不简单。原来,这是几名国家物资部的官员,谈笑间,33岁的黄华获得了一个做梦都不敢想的邀请参加将深圳一幢大厦改造成酒店的招标。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一幢高28层、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大厦就是地标建筑。这样的项目,对许多人来说,如高山,只能仰止。从未涉足地产业、对酒店业知之甚少的黄华却没有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