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分类总复习.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一上册历史分类总复习.doc

初一上册历史分类总复习.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时期。第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1.原始社会时期:①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②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一、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详见附表)二、政治制度: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1.与“禅让制”有关的人是:尧、舜、禹。2.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了。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秦朝的郡县制:秦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改革与措施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齐桓公的措施: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②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④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⑤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①前提:周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3.争霸战争的影响①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积极影响: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④内容和影响:(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内容影响奖励耕战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发展,国富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队战斗力加强,兵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由平城迁到洛阳)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项目措施影响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文化统一文字思想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刘邦)表现: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影响: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