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工学交替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

工学交替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工学交替”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工学交替"是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为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能力的欠缺和技能“转化”生产力的水平欠缺,学不能致以用。如何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岗位意识;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推进已成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当前形势下,工学交替已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必然的教学模式,全国各地,各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平台,有的企业也将发展为依靠工学交替的学生来作为主要的生产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企业对接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我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甚至是深受市场的青睐呢?这将是我校面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课题。以此为基础,遵循“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以实践教学的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我校今年来工学交替的经验,对“工学交替”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向企业输送一线生产力,提供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那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成了我们培养的导向,唐山是一个很典型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煤炭、水泥作为支柱产业,其总收入占了地区经济的绝大部分,所以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就成了我们毕业生的重要出口,基本实现本地就业,比如唐山不锈钢厂,春兴集团,先隆扎轨有限公司,冀东水泥厂,开滦煤矿等等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近年来对车、钳、电、焊专业及机电一体化的学生需求量远远超出我校毕业生的数量,另外,曹妃甸工业区的用工需求也是非常大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有了好的出口,这给学校的生源提供了保障,学校每年招收新生都比较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大力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种服务行业相继发展,比如旅游,美容美发,餐饮等行业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当然伴随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我校根据这些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地增设专业,并聘请这些行业中的精英来校任教,给学生们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在学生们选择这些专业的时候,本着特长教育,兴趣教育的理念,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及专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长期以来被人为的“差生”或“学困生”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重拾自信,找回自我,实现良性循环。二.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教学(一)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二)着力研修校本教材坚持以“面向本校,来自本地,服务本校”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应具有本土性和本校性。校本教材要突破传统的“一本书主义”,有效实现“一纲多本”。其最大特色应该是内容的本土性。校本教材不应该是主流教材的复制品,也不是附庸,而是其重要的拓展和补充。尤其是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背景之下,本土性知识的意义日益凸显,本土知识的合法化正是知识形态多样性的特征。本土性知识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规定性定义,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本土性知识具有地方性和被压迫性的特点。在这里,校本教材内容的本土性指的就是校本教材取材于学校所处的一定的文化时空中,产生于当地独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这里的本土性知识既有学校的历史与传统,也有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知识,而这些都是主流教材所不能完全覆盖的。通过对本土性知识的发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