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区别例析JIAOXUECELUE教学策略J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非语文”与“泛语文”的现象。究其原因,从理念方面说,是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过强,语文意识过弱;从课堂操作上看,是语文教学一直难以走出“教课文”的弊端,而进入“教语文”的境界。那么,“教课文”与“教语文”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二年级(下)《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中有关情况的评析,谈点个人浅见。这是一节有一定规模的基层学校公开课,如果从目前比较普遍的“教课文”的角度观照,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比较精细,也比较完善,但是,当我们从“教语文”的角度审视时,就发现它存在着许多不足,而且这些不足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习以为常”了。一、整课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统帅和灵魂,它指引着教学的行为,也规定了教学的归宿。所以,判断一节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首先是看它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原来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1.学会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应该说这些教学目标,在识字和朗读方面是比较合适的,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上提出“感受”“初步”的要求,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大约在本节课中占有一半以上的目标,都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目标制定,在目前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刊物上所发表的教学设计中比比皆是。语文教学除了识字和朗读外,难道就只有理解课文内容了吗?我们当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后目的是为了什么?难道就停留在对课文中人物或作者情感的体会上,只指向对课文所描写的风俗习惯或其他诸如常识性、生活性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上?如果是这样的话,语文课和其他的诸如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又有什么区别?如果顺着这样的目标指向一路读下去、教下去,语文课不教点“非语文或泛语文”东西还能干什么?那么,语文课要有怎样的目标指向才能不纯粹“教课文”而做到通过课文“教语文”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语文本体意识,在备课的时候用“语文”的目光打量文本,从整篇课文中解读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语文”方面的内容。下面仍然以《难忘的泼水节》进行说明。《难忘的泼水节》主要讲述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边疆人民一起欢度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的情景。情感的热情洋溢,场面的热烈、欢乐,段落的简单、浅显,许多句子的优美、生动,是课文的主要特点。根据二年级下册语文“落实字、词、句的学习,注意简单的段落教学,以便向中年级真正意义上的段的教学过范国强“教课文”与“教语文”4教学策略JJIAOXUECELUE渡”的年级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也很有必要在原来的教学目标中添加一点,也是本课教学中最有“语文性”的一点“领悟优美词句的表达方式,学习简单的场面描写”,并把本来指向课文内容理解的目标合二为一“初步了解傣族的泼水节,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重点、难点的改变,这节课原来的教学重点、难点被确定为:重点:认写本课要求掌握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难点: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这些教学重点,也只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从“教语文”的角度看,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是不但有识字、写字,更应该是课文有关表达方式的领悟或相应的阅读方法与策略的获得。就本课来说,就是句子表达和简单段落结构的学习。具体为:重点“领悟优美词句的表达方式”;难点“学习简单的场面描写”。它们所指向的,不是纯粹的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二、体验对象的不同倡导体验性学习,增加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然而,从语文本体的角度观照,学生学习中体验的对象到底应该指向哪里?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及其思想情感的体验,从而获取课文中的常识性